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前言 | 第10-15页 |
第一章 油田概况 | 第15-25页 |
1.1 地理位置、构造位置 | 第15页 |
1.1.1 地理位置 | 第15页 |
1.1.2 构造位置 | 第15页 |
1.2 地质概况 | 第15-18页 |
1.2.1 钻遇地层层序 | 第15-16页 |
1.2.2 区域构造特征 | 第16-17页 |
1.2.3 松辽盆地南部泉头组、青一段时期区域沉积特征 | 第17-18页 |
1.3 勘探开发简况 | 第18-24页 |
1.3.1 勘探简况 | 第18-19页 |
1.3.2 储量情况 | 第19-23页 |
1.3.3 开发历程及开发现状 | 第23-24页 |
1.4 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动态分析及开发效果评价 | 第25-57页 |
2.1 油井开采特征 | 第25-26页 |
2.2 动态指标变化状况及规律 | 第26-32页 |
2.2.1 注水压力及日注水量变化状况 | 第26-27页 |
2.2.2 生产压差变化状况 | 第27-28页 |
2.2.3 全区产液、产油及含水变化状况 | 第28-29页 |
2.2.4 各队含水变化规律 | 第29-30页 |
2.2.5 不同类型油井产液及含水变化规律 | 第30页 |
2.2.6 产量递减规律 | 第30-31页 |
2.2.7 采油、采液指数变化 | 第31-32页 |
2.2.8 吸水指数变化 | 第32页 |
2.3 水驱方向及来水方向 | 第32-36页 |
2.3.1 相关分析法 | 第33-35页 |
2.3.2 注采动态响应方法 | 第35-36页 |
2.4 水淹状况分析 | 第36-39页 |
2.5 水驱可采储量及采收率 | 第39-42页 |
2.5.1 水驱规律曲线法 | 第39-40页 |
2.5.2 衰减曲线法 | 第40-41页 |
2.5.3 童氏曲线法 | 第41页 |
2.5.4 单井剩余可采储量 | 第41-42页 |
2.6 水驱效果及注水利用率 | 第42-43页 |
2.7 油气藏能量 | 第43-44页 |
2.8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 | 第44-45页 |
2.8.1 经验方法 | 第44-45页 |
2.8.2 有效厚度统计 | 第45页 |
2.9 水驱控制程度 | 第45-47页 |
2.10 注采压力系统 | 第47-49页 |
2.10.1 合理油层压力 | 第47页 |
2.10.2 注采比 | 第47-49页 |
2.11 井网适应性 | 第49-54页 |
2.11.1 井网密度 | 第49-51页 |
2.11.2 注采井距 | 第51-52页 |
2.11.3 油水井数比 | 第52-53页 |
2.11.4 布井方式 | 第53-54页 |
2.12 措施效果评价 | 第54-57页 |
2.12.1 措施效果统计 | 第54-55页 |
2.12.2 压裂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5-57页 |
第三章 剩余油潜力评价 | 第57-65页 |
3.1 模拟区域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| 第57-58页 |
3.2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| 第58-59页 |
3.2.1 分区储量拟合 | 第58页 |
3.2.2 动态历史拟合 | 第58-59页 |
3.3 剩余油成因分析 | 第59-60页 |
3.4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| 第60-65页 |
3.4.1 各砂组开采状况 | 第60-61页 |
3.4.2 不同微相剩余油分布 | 第61-62页 |
3.4.3 各砂组剩余油平面分布规律 | 第62-64页 |
3.4.4 不同类型剩余油挖潜对策 | 第64-65页 |
结论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8页 |
作者简介、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