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3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6页 |
1.1.1 全球气候变化 | 第13页 |
1.1.2 城市规模、机动化与城市化水平持续快速增长 | 第13-14页 |
1.1.3 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恶化 | 第14页 |
1.1.4 城市交通拥堵时间持续增加 | 第14页 |
1.1.5 交通运输能源紧缺与需求的持续增加 | 第14-15页 |
1.1.6 城市低碳交通建设与发展 | 第15-16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6-24页 |
1.2.1 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测算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2.2 城市交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| 第17-22页 |
1.2.3 国外典型城市通勤交通特征与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 | 第22-23页 |
1.2.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| 第23-24页 |
1.3 研究目的、内容、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| 第24-31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24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1.3.3 数据来源 | 第25-27页 |
1.3.4 研究方法 | 第27-28页 |
1.3.5 技术路线 | 第28-31页 |
第二章 城市通勤二氧化碳排放比较研究的数据准备 | 第31-53页 |
2.1 案例城市概况 | 第31-38页 |
2.1.1 案例城市的比较研究思路 | 第31-33页 |
2.1.2 案例城市特征 | 第33-38页 |
2.2 调查样本的合理性分析 | 第38-42页 |
2.2.1 样本量的合理性分析 | 第38页 |
2.2.2 调查样本的个人/家庭社会经济属性特征的代表性分析 | 第38-40页 |
2.2.3 调查样本的空间分布特征的代表性分析 | 第40-42页 |
2.3 城市通勤二氧化碳排放测算的数据准备 | 第42-44页 |
2.3.1 各燃料类型的全寿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| 第43页 |
2.3.2 各类车型通勤高峰时段百公里耗油量的范围值 | 第43页 |
2.3.3 各类车型通勤高峰时段载客量的范围值 | 第43-44页 |
2.4 城市通勤二氧化碳排放空间分布研究的数据准备 | 第44-52页 |
2.4.1 城市空间分析单元 | 第44-45页 |
2.4.2 城市形态与交通空间要素的数据采集 | 第45-49页 |
2.4.3 城市通勤二氧化碳排放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| 第49-52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三章 城市通勤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测算与空间特征研究 | 第53-67页 |
3.1 交通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测算 | 第53-57页 |
3.1.1 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测算理论与方法 | 第53页 |
3.1.2 交通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的计算 | 第53-57页 |
3.2 城市通勤二氧化碳排放量空间分布的计算方法 | 第57-61页 |
3.2.1 研究思路 | 第57页 |
3.2.2 泰森多边形分析 | 第57-58页 |
3.2.3 泰森多边形在本研究中应用的理由分析 | 第58页 |
3.2.4 泰森多边形与交通小区的空间叠加方法 | 第58-59页 |
3.2.5 交通小区的家庭与个人通勤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 | 第59-61页 |
3.3 案例城市通勤二氧化碳排放量空间分布计算应用 | 第61-65页 |
3.4 城市形态、交通空间参数与通勤二氧化碳排放量空间分布的关系讨论 | 第65-66页 |
3.4.1 结果与发现 | 第65页 |
3.4.2 原因分析 | 第65-6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四章 城市通勤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解释模型研究 | 第67-95页 |
4.1 城市通勤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7-74页 |
4.1.1 个人/家庭社会经济属性与通勤二氧化碳排放量关系特征分析 | 第67-69页 |
4.1.2 相关性分析法 | 第69-70页 |
4.1.3 案例城市通勤二氧化碳排放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| 第70-74页 |
4.2 城市通勤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解释模型的构建 | 第74-81页 |
4.2.1 案例城市通勤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分布状况 | 第74-76页 |
4.2.2 Tobit模型的理论及其估计方法 | 第76-78页 |
4.2.3 城市通勤二氧化碳排放Tobit模型的构建 | 第78-81页 |
4.3 案例城市通勤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与比较 | 第81-91页 |
4.3.1 案例城市家庭通勤二氧化碳排放Tobit模型结果 | 第81-84页 |
4.3.2 案例城市个人通勤二氧化碳排放Tobit模型结果 | 第84-88页 |
4.3.3 多中心形态对通勤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作用 | 第88-91页 |
4.4 模型参数估计准确性的检验 | 第91-93页 |
4.5 基于模型结果的讨论 | 第93-94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94-95页 |
第五章 城市通勤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敏感性分析 | 第95-106页 |
5.1 敏感性分析的理论方法 | 第95页 |
5.2 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敏感性分析的研究思路 | 第95-96页 |
5.3 城市通勤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的敏感性分析 | 第96-99页 |
5.3.1 交通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的敏感性分析的计算方法 | 第96-97页 |
5.3.2 案例城市通勤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的敏感性分析结果与比较 | 第97-99页 |
5.4 城市通勤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敏感性分析 | 第99-105页 |
5.4.1 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敏感性分析的计算方法 | 第99-100页 |
5.4.2 案例城市通勤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敏感性分析结果与比较 | 第100-105页 |
5.5 基于分析结果的讨论 | 第105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05-106页 |
第六章 案例城市通勤特征与二氧化碳排放的比较研究 | 第106-126页 |
6.1 比较研究方法综述 | 第106-107页 |
6.2 城市通勤二氧化碳排放量统计值与百分位数 | 第107-108页 |
6.3 通勤方式、距离、分方式的通勤二氧化碳排放量统计值与百分位数 | 第108-111页 |
6.4 多中心形态下的城市通勤方式、距离与二氧化碳排放量 | 第111-112页 |
6.5 单中心蔓延型城市的通勤特征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特征 | 第112-116页 |
6.5.1 通勤方式比例与平均距离 | 第112-113页 |
6.5.2 分环路的通勤方式比例与平均距离 | 第113-114页 |
6.5.3 分环路的通勤二氧化碳排放量 | 第114-116页 |
6.6 单中心与多中心城市的通勤特征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特征 | 第116-121页 |
6.6.1 通勤方式比例与距离分布 | 第116-117页 |
6.6.2 分方式的通勤出行周转量 | 第117-118页 |
6.6.3 分环路的通勤方式比例、平均距离与二氧化碳排放量 | 第118-121页 |
6.7 相似/不同发展水平的单中心城市通勤特征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特征 | 第121-123页 |
6.7.1 中印相似发展水平城市之间的比较 | 第121-122页 |
6.7.2 较发达与快速发展中城市之间的比较 | 第122-123页 |
6.8 基于分析结果的讨论 | 第123-125页 |
6.9 本章小结 | 第125-126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26-129页 |
7.1 主要研究成果 | 第126页 |
7.2 主要创新点 | 第126-128页 |
7.3 研究展望 | 第128-12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9-140页 |
附录 | 第140-159页 |
附录A:西安居民通勤出行调查问卷 | 第140-145页 |
附录B:西安居民通勤出行调查数据库样表 | 第145-146页 |
附录C:WTW通勤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敏感性分析表 | 第146-150页 |
附录D:案例城市通勤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敏感性分析表 | 第150-15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59-162页 |
致谢 | 第162-1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