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热处理耦合机械压滤对剩余污泥的深度脱水性能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图目录 | 第14-15页 |
表目录 | 第15-17页 |
主要符号表 | 第17-19页 |
1 绪论 | 第19-51页 |
1.1 引言 | 第19页 |
1.2 剩余污泥 | 第19-31页 |
1.2.1 剩余污泥的定义 | 第19-20页 |
1.2.2 剩余污泥的组成及产量 | 第20-22页 |
1.2.3 剩余污泥的性质 | 第22-27页 |
1.2.4 剩余污泥的处理与处置技术 | 第27-31页 |
1.3 水热处理技术 | 第31-43页 |
1.3.1 水热处理技术概述 | 第31-34页 |
1.3.2 水热炭化的操作过程 | 第34-35页 |
1.3.3 水热炭化的起源及发展 | 第35-37页 |
1.3.4 水热炭化处理的优势 | 第37页 |
1.3.5 水热炭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| 第37-41页 |
1.3.6 水热炭化的反应机制 | 第41-43页 |
1.4 水热炭化处理在生物质脱水中的应用 | 第43-47页 |
1.4.1 机械/热压滤脱水(MTE) | 第43-45页 |
1.4.2 机械/热压滤脱水的研究现状 | 第45-47页 |
1.5 选题依据、研究目的、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47-51页 |
1.5.1 选题依据 | 第47-48页 |
1.5.2 研究目的和内容 | 第48-49页 |
1.5.3 技术路线 | 第49-51页 |
2 剩余污泥耦合深度脱水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1-71页 |
2.1 引言 | 第51页 |
2.2 材料与方法 | 第51-55页 |
2.2.1 污泥样品 | 第51页 |
2.2.2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| 第51-54页 |
2.2.3 分析方法 | 第54-55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5-69页 |
2.3.1 高温压滤与室温压滤的比较 | 第55-58页 |
2.3.2 水热温度的影响 | 第58-60页 |
2.3.3 水热停留时间的影响 | 第60-62页 |
2.3.4 机械压力的影响 | 第62-64页 |
2.3.5 水热污泥的高温压滤固化特性 | 第64-69页 |
2.4 小结 | 第69-71页 |
3 高温耦合脱水过程的固体产物分析 | 第71-104页 |
3.1 引言 | 第71页 |
3.2 分析方法 | 第71-73页 |
3.3 水热污泥的表征与分析 | 第73-93页 |
3.3.1 组成分析 | 第73-76页 |
3.3.2 物化特性分析 | 第76-90页 |
3.3.3 水热污泥的水分分布 | 第90-93页 |
3.4 污泥炭的表征与分析 | 第93-102页 |
3.4.1 污泥炭的组成与特性 | 第93-96页 |
3.4.2 污泥炭的资源化利用 | 第96-102页 |
3.5 小结 | 第102-104页 |
4 高温耦合脱水过程的液态水分分析 | 第104-117页 |
4.1 引言 | 第104页 |
4.2 分析方法 | 第104-105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05-110页 |
4.3.1 滤液的物化特性分析 | 第105-107页 |
4.3.2 滤液的组分分析 | 第107-110页 |
4.4 滤液的厌氧消化处理 | 第110-115页 |
4.4.1 分析方法 | 第111页 |
4.4.2 结果与讨论 | 第111-115页 |
4.5 小结 | 第115-117页 |
5 高温耦合脱水过程的能耗评估 | 第117-127页 |
5.1 引言 | 第117页 |
5.2 计算方法 | 第117-119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19-125页 |
5.3.1 高温耦合脱水过程的能耗分析 | 第119-122页 |
5.3.2 脱水能耗对比 | 第122-123页 |
5.3.3 高温耦合脱水过程的质量和能量平衡 | 第123-125页 |
5.4 小结 | 第125-127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127-130页 |
6.1 结论 | 第127-128页 |
6.2 创新点摘要 | 第128-129页 |
6.3 展望 | 第129-1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0-142页 |
致谢 | 第142-143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43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| 第143-1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