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6-36页 |
1.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6-18页 |
1.1.1 课题来源 | 第16页 |
1.1.2 课题背景 | 第16-17页 |
1.1.3 课题目的和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2 壬基酚暴露及毒性研究进展 | 第18-23页 |
1.2.1 壬基酚的性质 | 第18-19页 |
1.2.2 壬基酚的来源 | 第19页 |
1.2.3 壬基酚的分布 | 第19-20页 |
1.2.4 壬基酚的暴露 | 第20-21页 |
1.2.5 壬基酚的损伤机制 | 第21-23页 |
1.3 基于代谢组学的环境污染物暴露研究进展 | 第23-33页 |
1.3.1 代谢组学及其发展 | 第24-29页 |
1.3.2 代谢组学在环境污染物暴露研究中的应用 | 第29-31页 |
1.3.3 代谢组学在环境污染物暴露研究中的挑战 | 第31-33页 |
1.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3-36页 |
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| 第36-46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36-38页 |
2.1.1 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36-37页 |
2.1.2 主要试剂 | 第37页 |
2.1.3 标准品 | 第37-38页 |
2.1.4 主要数据分析软件 | 第38页 |
2.2 样品的采集 | 第38-39页 |
2.3 样品前处理方法 | 第39-40页 |
2.3.1 4-壬基酚含量测定 | 第39页 |
2.3.2 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| 第39-40页 |
2.3.3 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| 第40页 |
2.4 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 | 第40-41页 |
2.4.1 尿液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 | 第40页 |
2.4.2 血浆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 | 第40-41页 |
2.5 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 | 第41页 |
2.5.1 尿液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 | 第41页 |
2.5.2 血浆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 | 第41页 |
2.6 代谢组学数据处理 | 第41-43页 |
2.6.1 数据预处理 | 第41-42页 |
2.6.2 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分析 | 第42-43页 |
2.6.3 模型有效性的验证 | 第43页 |
2.6.4 异常样品的剔除 | 第43页 |
2.7 鉴定代谢物 | 第43-44页 |
2.8 代谢通路验证 | 第44-46页 |
2.8.1 氧化应激指标检测 | 第44页 |
2.8.2 色氨酸途径代谢物检测 | 第44-46页 |
第3章 基于HPLC-QTOF-MS技术的尿液和血浆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研究 | 第46-68页 |
3.1 引言 | 第46页 |
3.2 尿液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建立 | 第46-59页 |
3.2.1 尿液样本前处理方法研究 | 第47-49页 |
3.2.2 色谱条件与质谱条件的优化 | 第49-55页 |
3.2.3 方法学研究 | 第55-59页 |
3.3 血浆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建立 | 第59-66页 |
3.3.1 血浆样本前处理方法研究 | 第59-61页 |
3.3.2 色谱条件与质谱条件的优化 | 第61-63页 |
3.3.3 方法学研究 | 第63-66页 |
3.4 小结 | 第66-68页 |
第4章 4-壬基酚暴露大鼠尿液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| 第68-82页 |
4.1 引言 | 第68页 |
4.2 4-壬基酚暴露大鼠模型的建立 | 第68-69页 |
4.3 大鼠生物样本中 4-壬基酚检测方法研究 | 第69-72页 |
4.3.1 前处理方法的确定 | 第69-70页 |
4.3.2 色谱和质谱条件的确定 | 第70页 |
4.3.3 方法学研究 | 第70-71页 |
4.3.4 4-壬基酚暴露大鼠尿液和血浆的生物监测 | 第71-72页 |
4.4 4-壬基酚暴露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研究 | 第72-80页 |
4.4.1 数据质量控制 | 第72-73页 |
4.4.2 4-壬基酚暴露大鼠尿液整体代谢轮廓分析 | 第73-75页 |
4.4.3 生物标志物筛选 | 第75-78页 |
4.4.4 生物标志物结构鉴定 | 第78-80页 |
4.5 小结 | 第80-82页 |
第5章 4-壬基酚暴露大鼠尿液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| 第82-95页 |
5.1 引言 | 第82页 |
5.2 尿液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82-88页 |
5.2.1 色谱条件及质谱条件的确定 | 第82-84页 |
5.2.2 方法学研究 | 第84-88页 |
5.3 生物标志物的靶向验证 | 第88-91页 |
5.4 生物标志物的代谢通路分析 | 第91-94页 |
5.4.1 生物标志物的生物学意义分析 | 第91-92页 |
5.4.2 氧化应激途径的验证 | 第92-94页 |
5.5 小结 | 第94-95页 |
第6章 4-壬基酚暴露大鼠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| 第95-115页 |
6.1 引言 | 第95页 |
6.2 4-壬基酚暴露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研究 | 第95-103页 |
6.2.1 数据质量控制 | 第96-97页 |
6.2.2 4-壬基酚暴露大鼠血浆整体代谢轮廓分析 | 第97-100页 |
6.2.3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| 第100-101页 |
6.2.4 差异代谢物的结构鉴定 | 第101-103页 |
6.3 4-壬基酚暴露血浆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103-107页 |
6.3.1 色谱条件及质谱条件的确定 | 第103-105页 |
6.3.2 方法学研究 | 第105-107页 |
6.4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靶向验证研究 | 第107-109页 |
6.5 潜在标志物的代谢通路分析 | 第109-113页 |
6.5.1 生物标志物的生物学意义分析 | 第109-110页 |
6.5.2 色氨酸代谢途径的验证 | 第110-113页 |
6.6 小结 | 第113-115页 |
结论 | 第115-116页 |
创新点 | 第116页 |
展望 | 第116-11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7-130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130-132页 |
致谢 | 第132-133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33-134页 |
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| 第13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