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3页 |
1.1.1 课题的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1.2 课题的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隔震结构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3 地基不均匀沉降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4 能量抗震设计方法及结构损伤分析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5 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基础隔震结构不均匀沉降的理论分析 | 第19-23页 |
2.1 引言 | 第19页 |
2.2 黄土湿陷的成因 | 第19-20页 |
2.3 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变形特征 | 第20-21页 |
2.4 基础隔震结构不均匀沉降的区域和限值 | 第21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1-23页 |
第3章 基础隔震结构地基不均匀沉降的能量分析 | 第23-38页 |
3.1 引言 | 第23页 |
3.2 能量方程的定义 | 第23-26页 |
3.2.1 能量类型 | 第23-24页 |
3.2.2 能量平衡微分方程 —单自由度体系 | 第24-25页 |
3.2.3 能量平衡方程 —多自由度体系 | 第25-26页 |
3.3 能量平衡微分方程的解法 | 第26-27页 |
3.4 基础隔震结构能量分析 | 第27-37页 |
3.4.1 地震动记录选取原则 | 第27-28页 |
3.4.2 有限元模型分析 | 第28-29页 |
3.4.3 基础隔震结构不均匀沉降的数值计算 | 第29页 |
3.4.4 基础隔震结构地震能量分布 | 第29-30页 |
3.4.5 地震总输入能分析 | 第30-32页 |
3.4.6 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的耗能分布 | 第32-37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4章 地基不均匀沉降对基础隔震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| 第38-51页 |
4.1 引言 | 第38页 |
4.2 结构损伤模型的确定 | 第38-40页 |
4.3 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步骤 | 第40-41页 |
4.4 地震作用下的基础隔震结构损伤分析 | 第41-47页 |
4.4.1 有限元模型分析 | 第41页 |
4.4.2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 | 第41-42页 |
4.4.3 结构性能水平的确定 | 第42-43页 |
4.4.4 隔震层位移损伤分析 | 第43-44页 |
4.4.5 上部结构各楼层损伤分析 | 第44-46页 |
4.4.6 结构楼层最大损伤指数分析 | 第46-47页 |
4.5 基础隔震结构易损性分析 | 第47-50页 |
4.5.1 隔震层易损性曲线分析 | 第47-48页 |
4.5.2 上部结构易损性曲线分析 | 第48-49页 |
4.5.3 整体易损性曲线分析 | 第49-50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5章 考虑不同沉降值的基础隔震结构响应分析 | 第51-60页 |
5.1 引言 | 第51页 |
5.2 IDA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| 第51-52页 |
5.3 IDA的调幅方法及相关参数的选择 | 第52-53页 |
5.4 不均匀沉降对基础隔震结构的响应分析 | 第53-58页 |
5.4.1 隔震层位移分析 | 第53-55页 |
5.4.2 最大层间位移角分析 | 第55-56页 |
5.4.3 上部结构最大楼层损伤分析 | 第56-58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60-62页 |
结论 | 第60-61页 |
展望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8-69页 |
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