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水路运输论文--各种船舶论文--军用舰艇(战舰)论文

夹芯板双层舱壁结构抗冲击毁伤特性研究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9页
第1章 绪论第16-26页
    1.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6-17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7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空中爆炸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高速破片侵彻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冲击波与破片联合作用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舰船新型舱壁结构型式第23-24页
    1.3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本文的创新点第25-26页
第2章 冲击波与侵彻理论研究及其仿真方法验证第26-44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6页
    2.2 空中爆炸冲击波理论第26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爆炸冲击波与爆轰波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空中爆炸冲击波传播理论第30-33页
    2.3 侵彻理论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侵彻类型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靶板分类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靶板破坏形式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弹体破坏形式第37-38页
    2.4 数值仿真方法验证第38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材料模型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数值模拟载荷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第39-43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43-44页
第3章 冲击波、侵彻载荷及其联合作用下舰船舱壁结构响应研究第44-68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44页
    3.2 舰船舱室结构仿真模型第44-45页
    3.3 计算网格尺寸确定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侵彻区域网格细化尺寸确定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欧拉网格尺寸确定第46-47页
    3.4 毁伤载荷确定及边界条件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毁伤载荷确定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边界条件第47页
    3.5 爆炸冲击波作用下舰船舱壁动态响应研究第47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模型建立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冲击波作用下舱壁结构损伤模式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冲击波作用下舱壁结构应力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冲击波作用下舱壁结构吸能特性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5 冲击波作用下舱壁结构加速度、速度以及位移特性第51-53页
    3.6 高速破片侵彻作用下舰船舱壁动态响应研究第53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模型建立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侵彻载荷下舱壁结构损伤模式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侵彻载荷下舱壁结构损伤区域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6.4 侵彻载荷下舱壁结构应力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6.5 侵彻载荷下舱壁结构吸能特性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6.6 侵彻载荷下舱壁结构加速度、速度以及位移特性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6.7 侵彻载荷下破片平均剩余速度第60页
    3.7 冲击波和破片侵彻联合作用下舰船舱壁动态响应研究第60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7.1 模型建立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3.7.2 冲击波与侵彻联合作用下舱壁结构损伤模式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7.3 冲击波与侵彻联合作用下舱壁结构损伤情况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7.4 冲击波与侵彻联合作用下舱壁结构应力响应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7.5 冲击波与侵彻联合作用下舱壁结构吸能特性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3.7.6 冲击波与侵彻联合作用下舱壁结构加速度、速度以及位移特性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7.7 冲击波与侵彻联合作用下破片平均剩余速度第66-67页
    3.8 本章小结第67-68页
第4章 冲击波与侵彻联合作用下夹芯板双层舱壁动响应研究第68-86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68页
    4.2 冲击波与侵彻联合作用下典型夹芯板双层舱壁结构动态响应研究第68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模型建立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冲击波与侵彻联合作用下双层舱壁结构破坏模式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冲击波与侵彻联合作用下双层舱壁结构应力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冲击波与侵彻联合作用下双层舱壁结构吸能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冲击波与侵彻联合作用下双层舱壁结构、速度加速度及位移特性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冲击波与侵彻联合作用下破片平均剩余速度第76-77页
    4.3 夹芯板双层舱壁结构抗毁伤性能比较研究第77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模型建立第77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夹芯板双层舱壁结构抗毁伤性能评判标准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破片平均剩余速度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舱壁结构吸能第82-83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83-86页
第5章 夹芯板双层舱壁结构尺寸参数优化研究第86-100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86页
    5.2 正交试验法简介第86-87页
    5.3 正交试验设计第87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正交试验设计计算模型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因素水平及正交试验工况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正交试验分析结果第90-98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98-100页
结论第100-104页
    1、本文主要研究工作第100-101页
    2、本文主要结论第101-102页
    3、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第102-104页
参考文献第104-110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0-112页
致谢第112页

论文共11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桥小脑角区原发髓母细胞瘤的病理和分子亚型特点的研究
下一篇:考虑社会偏好的团队合作行为演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