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6-26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| 第17-24页 |
1.2.1 空中爆炸 | 第17-19页 |
1.2.2 高速破片侵彻 | 第19-21页 |
1.2.3 冲击波与破片联合作用 | 第21-23页 |
1.2.4 舰船新型舱壁结构型式 | 第23-24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24-26页 |
1.3.1 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1.3.2 本文的创新点 | 第25-26页 |
第2章 冲击波与侵彻理论研究及其仿真方法验证 | 第26-44页 |
2.1 引言 | 第26页 |
2.2 空中爆炸冲击波理论 | 第26-33页 |
2.2.1 爆炸冲击波与爆轰波 | 第26-30页 |
2.2.2 空中爆炸冲击波传播理论 | 第30-33页 |
2.3 侵彻理论 | 第33-38页 |
2.3.1 侵彻类型 | 第33-36页 |
2.3.2 靶板分类 | 第36-37页 |
2.3.3 靶板破坏形式 | 第37页 |
2.3.4 弹体破坏形式 | 第37-38页 |
2.4 数值仿真方法验证 | 第38-43页 |
2.4.1 材料模型 | 第38-39页 |
2.4.2 数值模拟载荷 | 第39页 |
2.4.3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3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3章 冲击波、侵彻载荷及其联合作用下舰船舱壁结构响应研究 | 第44-68页 |
3.1 引言 | 第44页 |
3.2 舰船舱室结构仿真模型 | 第44-45页 |
3.3 计算网格尺寸确定 | 第45-47页 |
3.3.1 侵彻区域网格细化尺寸确定 | 第45-46页 |
3.3.2 欧拉网格尺寸确定 | 第46-47页 |
3.4 毁伤载荷确定及边界条件 | 第47页 |
3.4.1 毁伤载荷确定 | 第47页 |
3.4.2 边界条件 | 第47页 |
3.5 爆炸冲击波作用下舰船舱壁动态响应研究 | 第47-53页 |
3.5.1 模型建立 | 第47-48页 |
3.5.2 冲击波作用下舱壁结构损伤模式 | 第48-49页 |
3.5.3 冲击波作用下舱壁结构应力 | 第49-50页 |
3.5.4 冲击波作用下舱壁结构吸能特性 | 第50-51页 |
3.5.5 冲击波作用下舱壁结构加速度、速度以及位移特性 | 第51-53页 |
3.6 高速破片侵彻作用下舰船舱壁动态响应研究 | 第53-60页 |
3.6.1 模型建立 | 第53-54页 |
3.6.2 侵彻载荷下舱壁结构损伤模式 | 第54页 |
3.6.3 侵彻载荷下舱壁结构损伤区域 | 第54-56页 |
3.6.4 侵彻载荷下舱壁结构应力 | 第56-57页 |
3.6.5 侵彻载荷下舱壁结构吸能特性 | 第57-58页 |
3.6.6 侵彻载荷下舱壁结构加速度、速度以及位移特性 | 第58-60页 |
3.6.7 侵彻载荷下破片平均剩余速度 | 第60页 |
3.7 冲击波和破片侵彻联合作用下舰船舱壁动态响应研究 | 第60-67页 |
3.7.1 模型建立 | 第61页 |
3.7.2 冲击波与侵彻联合作用下舱壁结构损伤模式 | 第61-62页 |
3.7.3 冲击波与侵彻联合作用下舱壁结构损伤情况 | 第62-63页 |
3.7.4 冲击波与侵彻联合作用下舱壁结构应力响应 | 第63-64页 |
3.7.5 冲击波与侵彻联合作用下舱壁结构吸能特性 | 第64页 |
3.7.6 冲击波与侵彻联合作用下舱壁结构加速度、速度以及位移特性 | 第64-66页 |
3.7.7 冲击波与侵彻联合作用下破片平均剩余速度 | 第66-67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4章 冲击波与侵彻联合作用下夹芯板双层舱壁动响应研究 | 第68-86页 |
4.1 引言 | 第68页 |
4.2 冲击波与侵彻联合作用下典型夹芯板双层舱壁结构动态响应研究 | 第68-77页 |
4.2.1 模型建立 | 第68-70页 |
4.2.2 冲击波与侵彻联合作用下双层舱壁结构破坏模式 | 第70-73页 |
4.2.3 冲击波与侵彻联合作用下双层舱壁结构应力 | 第73-74页 |
4.2.4 冲击波与侵彻联合作用下双层舱壁结构吸能 | 第74页 |
4.2.5 冲击波与侵彻联合作用下双层舱壁结构、速度加速度及位移特性 | 第74-76页 |
4.2.6 冲击波与侵彻联合作用下破片平均剩余速度 | 第76-77页 |
4.3 夹芯板双层舱壁结构抗毁伤性能比较研究 | 第77-83页 |
4.3.1 模型建立 | 第77-80页 |
4.3.2 夹芯板双层舱壁结构抗毁伤性能评判标准 | 第80页 |
4.3.3 破片平均剩余速度 | 第80-82页 |
4.3.4 舱壁结构吸能 | 第82-8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83-86页 |
第5章 夹芯板双层舱壁结构尺寸参数优化研究 | 第86-100页 |
5.1 引言 | 第86页 |
5.2 正交试验法简介 | 第86-87页 |
5.3 正交试验设计 | 第87-98页 |
5.3.1 正交试验设计计算模型 | 第87-88页 |
5.3.2 因素水平及正交试验工况 | 第88-90页 |
5.3.3 正交试验分析结果 | 第90-98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98-100页 |
结论 | 第100-104页 |
1、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| 第100-101页 |
2、本文主要结论 | 第101-102页 |
3、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| 第102-10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4-11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10-112页 |
致谢 | 第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