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海近岸溢油风险模拟及对附近环境敏感区的影响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2 研究目的 | 第10-11页 |
1.3 海上溢油的环境变化过程 | 第11-14页 |
1.3.1 海上溢油行为 | 第11-13页 |
1.3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4 溢油的环境危害 | 第14-16页 |
1.4.1 对海鸟和海洋哺乳动物的危害 | 第15页 |
1.4.2 对近海浅水区的危害 | 第15页 |
1.4.3 对海岸线的危害 | 第15-16页 |
1.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6页 |
1.5.1 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1.5.2 技术路线 | 第16页 |
1.6 小结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江苏滨海海域环境现状概况 | 第17-29页 |
2.1 海域交通环境概况 | 第17-20页 |
2.1.1 海域环境概况 | 第17页 |
2.1.2 滨海风电工程概况 | 第17-18页 |
2.1.3 航道概况 | 第18-19页 |
2.1.4 锚地概况 | 第19页 |
2.1.5 滨海海域船舶流量统计分析 | 第19-20页 |
2.2 滨海自然环境概况 | 第20-24页 |
2.2.1 气象条件 | 第20-23页 |
2.2.2 水文条件 | 第23-24页 |
2.3 海域环境敏感资源概况 | 第24-26页 |
2.3.1 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| 第25页 |
2.3.2 重要经济鱼类“三场一通道” | 第25-26页 |
2.3.3 海水养殖区 | 第26页 |
2.3.4 海域旅游区 | 第26页 |
2.4 溢油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| 第26-28页 |
2.4.1 溢油风险识别范围和类型 | 第26-27页 |
2.4.2 风险物质及危害特性 | 第27页 |
2.4.3 滨海溢油风险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5 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海洋潮流动力模型的构建 | 第29-33页 |
3.1 海洋动力模型概述 | 第29页 |
3.2 潮流运动控制方程 | 第29-30页 |
3.3 模型的空间离散计算 | 第30页 |
3.4 方程的定解条件及参数设置 | 第30-32页 |
3.4.1 初始条件 | 第30页 |
3.4.2 边界条件 | 第30-31页 |
3.4.3 时间步长 | 第31页 |
3.4.4 底床摩擦力 | 第31页 |
3.4.5 涡粘系数 | 第31-32页 |
3.5 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四章 溢油风险数值模型的构建 | 第33-38页 |
4.1 溢油风险模型概述 | 第33页 |
4.2 油污染的环境变化过程 | 第33-37页 |
4.2.1 扩展过程 | 第33页 |
4.2.2 输移过程 | 第33-34页 |
4.2.3 风化过程 | 第34-36页 |
4.2.4 热传输过程 | 第36-37页 |
4.3 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五章 溢油风险数值模型在滨海海域的应用 | 第38-52页 |
5.1 海洋动力环境数值模拟 | 第38-43页 |
5.1.1 模型计算范围及网格划分 | 第38-39页 |
5.1.2 水动力基础参数设置 | 第39页 |
5.1.3 边界初始条件 | 第39页 |
5.1.4 动力模型的验证分析 | 第39-42页 |
5.1.5 潮流场模拟结果 | 第42-43页 |
5.2 海上溢油风险数值模拟 | 第43-51页 |
5.2.1 典型溢油事故参数选取 | 第44页 |
5.2.2 典型油粒子漂移轨迹 | 第44-46页 |
5.2.3 油粒子扩散范围及浓度分布 | 第46-48页 |
5.2.4 溢油扫海面积及残油量变化 | 第48-49页 |
5.2.5 溢油风险模拟结果分析 | 第49-51页 |
5.3 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六章 溢油污染对环境敏感资源的影响 | 第52-57页 |
6.1 对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6.1.1 鸟类生态环境 | 第52-53页 |
6.1.2 湿地原始生态系统 | 第53-54页 |
6.2 对重要经济鱼类“三场一通道”的影响 | 第54页 |
6.3 对海水养殖区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6.4 对滨海旅游区的影响 | 第55页 |
6.5 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7-60页 |
7.1 结论 | 第57-58页 |
7.2 展望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硕士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