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缩略词与中英文对照表 | 第11-12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4页 |
1.1 柑橘溃疡病及其病原菌研究进展 | 第12-17页 |
1.1.1 柑橘溃疡病概况 | 第12-15页 |
1.1.2 柑橘溃疡病病原及检测技术研究 | 第15-17页 |
1.2 柑橘溃疡病菌基因组及其功能基因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1.2.1 柑橘溃疡病菌基因组研究 | 第17页 |
1.2.2 柑橘溃疡病菌功能基因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1.3 hfq的研究进展 | 第18-24页 |
1.3.1 Hfq蛋白的结构 | 第18-19页 |
1.3.2 Hfq蛋白功能研究进展 | 第19-20页 |
1.3.3 病原细菌中hfq基因研究 | 第20-24页 |
第2章 引言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hfq基因缺失突变体与回补菌株的构建与鉴定 | 第26-48页 |
3.1 实验材料 | 第26-30页 |
3.1.1 菌株与载体 | 第26-27页 |
3.1.2 仪器与试剂(盒) | 第27-28页 |
3.1.3 培养基 | 第28-29页 |
3.1.4 引物 | 第29-30页 |
3.2 实验方法与步骤 | 第30-41页 |
3.2.1 柑橘溃疡病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30页 |
3.2.2 hfq基因及其上下游侧翼序列的扩增 | 第30页 |
3.2.3 琼脂糖凝胶回收DNA片段 | 第30页 |
3.2.4 T-A克隆 | 第30-31页 |
3.2.5 质粒提取 | 第31页 |
3.2.6 质粒DNA酶切 | 第31-33页 |
3.2.7 重组质粒构建 | 第33页 |
3.2.8 柑橘溃疡病菌电转感受态制备 | 第33页 |
3.2.9 电击转化 | 第33-34页 |
3.2.10 缺失突变体的筛选 | 第34页 |
3.2.11 缺失突变体的验证 | 第34-38页 |
3.2.12 回补菌株构建 | 第38-41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1-47页 |
3.3.1 hfq基因及其上下游侧翼序列的扩增 | 第41-42页 |
3.3.2 重组质粒构建 | 第42-43页 |
3.3.3 缺失突变体的验证 | 第43-45页 |
3.3.4 回补重组质粒构建 | 第45-46页 |
3.3.5 回补菌株验证 | 第46-47页 |
3.4 讨论 | 第47-48页 |
第4章 柑橘溃疡病菌hfq基因生物学功能分析 | 第48-60页 |
4.1 实验材料 | 第48页 |
4.1.1 菌株 | 第48页 |
4.1.2 培养基 | 第48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48-50页 |
4.2.1 生长曲线测定 | 第48页 |
4.2.2 游动性检测 | 第48-49页 |
4.2.3 生物膜检测 | 第49页 |
4.2.4 胞外多糖检测 | 第49页 |
4.2.5 胞外淀粉酶检测 | 第49页 |
4.2.6 胞外蛋白酶活性检测 | 第49页 |
4.2.7 钠离子胁迫检测 | 第49-50页 |
4.2.8 过氧化氢胁迫检测 | 第50页 |
4.2.9 pH胁迫检测 | 第50页 |
4.2.10 烟草过敏检测 | 第50页 |
4.2.11 致病性检测 | 第50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50-58页 |
4.3.1 生长曲线测定 | 第50-52页 |
4.3.2 游动性检测 | 第52页 |
4.3.3 生物膜检测 | 第52-53页 |
4.3.4 胞外多糖检测 | 第53-54页 |
4.3.5 胞外淀粉酶检测 | 第54页 |
4.3.6 胞外蛋白酶检测 | 第54-55页 |
4.3.7 钠离子胁迫检测 | 第55-56页 |
4.3.8 过氧化氢胁迫检测 | 第56页 |
4.3.9 pH胁迫检测 | 第56-57页 |
4.3.10 烟草过敏检测 | 第57-58页 |
4.3.11 致病性检测 | 第58页 |
4.4 讨论 | 第58-60页 |
第5章 两个致病力差异菌株及其突变株的比较转录组学研究 | 第60-80页 |
5.1 实验材料 | 第60-62页 |
5.1.1 实验试剂与仪器 | 第60页 |
5.1.2 引物 | 第60-62页 |
5.2 实验方法 | 第62-64页 |
5.2.1 测序样品的准备 | 第62页 |
5.2.2 原核链特异性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| 第62-63页 |
5.2.3 RT-qPCR | 第63-64页 |
5.3 结果与分析 | 第64-77页 |
5.3.1 RNA质量分析 | 第64页 |
5.3.2 测序数据质量情况汇总 | 第64-65页 |
5.3.3 Reads与参考基因组比对情况统计 | 第65页 |
5.3.4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| 第65-75页 |
5.3.5 RT-qPCR验证 | 第75-77页 |
5.4 讨论 | 第77-80页 |
5.4.1 hfq基因功能解析 | 第78-79页 |
5.4.2 两个菌株致病力差异分析 | 第79-80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0-82页 |
6.1 结论 | 第80页 |
6.2 展望 | 第80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2页 |
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