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--自动化元件、部件论文--发送器(变换器)、传感器论文--传感器的应用论文

基于典型相关性分析的无线传感网数据融合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9页
第一章 引言第10-20页
    1.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典型结构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传感器节点的构成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分类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征第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第13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数据融合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-17页
    1.3 提出的问题第17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标第17-18页
    1.5 本文组织结构第18-20页
第二章 数据融合技术概述第20-26页
    2.1 数据融合技术的定义第20-21页
    2.2 数据融合模型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根据目标识别类型分类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根据数据传输形式和数据处理层次分类第23-24页
    2.3 数据融合的作用第24-25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5-26页
第三章 基于典型相关性分析的数据融合方法第26-44页
    3.1 预备知识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延时约束下的最优融合树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典型相关性分析第28-30页
    3.2 总延时约束下的分簇算法第30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系统模型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最优簇数目第31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分簇算法第37-39页
    3.3 基于典型相关性分析的数据融合算法第39-41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41-44页
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4-52页
    4.1 实验环境设置第44-45页
    4.2 实验结果分析第45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0 最优簇数目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分簇之后的新网络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多种数据融合方法性能对比第46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原始数据包的数量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Sink节点接收到数据包的数量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) 死亡节点的数量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4) 剩余能量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5) 网络数据包传输的平均延时第49-51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51-52页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52-54页
    5.1 总结第52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52-54页
参考文献第54-58页
致谢第58-60页
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0-62页
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62页

论文共6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石粉对混凝土碱骨料反应及强度影响研究
下一篇:工厂设计平面出图标注自动调整工具设计与实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