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7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7-9页 |
1.1.1 建筑工业化进入发展机遇期 | 第7页 |
1.1.2 性能可恢复装配式结构是建筑工业化的重要研究方向 | 第7-8页 |
1.1.3 可更换构件的创新是性能可恢复结构的重要内容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概况与存在的问题 | 第9-18页 |
1.2.1 RCS混合结构研究概况 | 第9-11页 |
1.2.2 性能可恢复结构研究进展 | 第11-14页 |
1.2.3 新型钢梁研究概况 | 第14-16页 |
1.2.4 软钢在结构的应用情况 | 第16-17页 |
1.2.5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| 第17-18页 |
1.3 本文拟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震损可更换钢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| 第19-57页 |
2.1 试件概况 | 第19-25页 |
2.1.1 试件截面设计 | 第19-22页 |
2.1.2 钢梁的可更换性 | 第22-23页 |
2.1.3 承载力超强系数 | 第23-25页 |
2.1.4 材料力学性能 | 第25页 |
2.2 加载与量测 | 第25-28页 |
2.2.1 试验装置和加载制度 | 第25-27页 |
2.2.3 量测方案 | 第27-28页 |
2.3 试验加载过程与破坏特征 | 第28-35页 |
2.3.1 加载过程现象分析 | 第28-34页 |
2.3.2 破坏过程小结 | 第34-35页 |
2.4 抗震性能分析 | 第35-46页 |
2.4.1 滞回曲线分析 | 第35-38页 |
2.4.2 骨架曲线分析 | 第38-41页 |
2.4.3 刚度退化曲线分析 | 第41-42页 |
2.4.4 承载力退化分析 | 第42-43页 |
2.4.5 耗能性能分析 | 第43-45页 |
2.4.6 延性分析 | 第45-46页 |
2.5 主要应变量测结果及分析 | 第46-49页 |
2.5.1 可更换保险丝应变分析 | 第46-48页 |
2.5.2 梁端和梁中不可更换段翼缘应变分析 | 第48-49页 |
2.6 震损可更换钢梁变形性能分析 | 第49-55页 |
2.6.1 各种变形成分的简化分析 | 第49-51页 |
2.6.2 各种变形成分的发展规律 | 第51-53页 |
2.6.3 残余位移分析 | 第53-54页 |
2.6.4 挠曲线分析 | 第54-55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3章 震损可更换钢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| 第57-67页 |
3.1 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| 第57-60页 |
3.1.1 材料本构定义 | 第57页 |
3.1.2 实体建模 | 第57-60页 |
3.2 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| 第60-65页 |
3.2.1 滞回曲线对比 | 第60-61页 |
3.2.2 骨架曲线对比 | 第61-63页 |
3.2.3 应力分析 | 第63-65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第4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67-69页 |
4.1 主要结论 | 第67页 |
4.2 问题和建议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5页 |
个人简介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