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结构论文--特种结构论文--抗震动结构、防灾结构论文--耐震、隔震、防爆结构论文

装配式RCS混合结构中的震损可更换钢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第1章 绪论第7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7-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建筑工业化进入发展机遇期第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性能可恢复装配式结构是建筑工业化的重要研究方向第7-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可更换构件的创新是性能可恢复结构的重要内容第8-9页
    1.2 研究概况与存在的问题第9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RCS混合结构研究概况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性能可恢复结构研究进展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新型钢梁研究概况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软钢在结构的应用情况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第17-18页
    1.3 本文拟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第18-19页
第2章 震损可更换钢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第19-57页
    2.1 试件概况第19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试件截面设计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钢梁的可更换性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承载力超强系数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材料力学性能第25页
    2.2 加载与量测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试验装置和加载制度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量测方案第27-28页
    2.3 试验加载过程与破坏特征第28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加载过程现象分析第28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破坏过程小结第34-35页
    2.4 抗震性能分析第3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滞回曲线分析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骨架曲线分析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刚度退化曲线分析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承载力退化分析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耗能性能分析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6 延性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 2.5 主要应变量测结果及分析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可更换保险丝应变分析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梁端和梁中不可更换段翼缘应变分析第48-49页
    2.6 震损可更换钢梁变形性能分析第49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各种变形成分的简化分析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各种变形成分的发展规律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6.3 残余位移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6.4 挠曲线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2.7 本章小结第55-57页
第3章 震损可更换钢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第57-67页
    3.1 有限元模型的构建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材料本构定义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实体建模第57-60页
    3.2 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分析第60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滞回曲线对比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骨架曲线对比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应力分析第63-65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65-67页
第4章 结论与建议第67-69页
    4.1 主要结论第67页
    4.2 问题和建议第67-69页
参考文献第69-73页
致谢第73-75页
个人简介第75页

论文共7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变电站接地网雷电冲击暂态特性研究
下一篇:基于时频原子方法的高速列车转向架监测数据特征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