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| 第5-7页 |
中文摘要 | 第7-11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1-17页 |
前言 | 第18-22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22-29页 |
1.1 主要实验药品与试剂 | 第22-24页 |
1.2 主要试剂的配置 | 第24-26页 |
1.3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26-27页 |
1.4 实验动物 | 第27-29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29-57页 |
2.1 动物分组与处理 | 第29-30页 |
2.2 技术路线图 | 第30-31页 |
2.3 主要评价指标 | 第31-32页 |
2.4 介入干预术前准备 | 第32-33页 |
2.5 双侧肾动脉造影术 | 第33页 |
2.6 经导管肾动脉消融去神经术 | 第33-36页 |
2.7 经颈外静脉右心室起搏器植入术 | 第36-39页 |
2.8 介入干预术后护理与随访 | 第39页 |
2.9 组织标本的获取 | 第39-41页 |
2.10 病理组织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相关技术方法 | 第41-57页 |
2.10.1 组织标本的固定、包埋与切片 | 第41-42页 |
2.10.2 苏木精伊红 (HE) 染色 | 第42页 |
2.10.3 马松 (Masson) 染色 | 第42-43页 |
2.10.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| 第43-44页 |
2.10.5 免疫印迹技术 | 第44-50页 |
2.10.6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(Realtime RT-PCR) | 第50-55页 |
2.10.7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(ELISA) | 第55-57页 |
2.11 统计分析 | 第57页 |
3 结果 | 第57-78页 |
3.1 入选实验动物情况 | 第57-58页 |
3.2 心脏功能状态评价 | 第58-61页 |
3.3 经导管肾动脉消融去肾神经有效性评价 | 第61-67页 |
3.4 下丘脑局部RAS成分表达水平评价 | 第67-69页 |
3.5 中枢输出至左侧星状神经节-心脏、外周循环交感神经活性评价 | 第69-73页 |
3.6 心室纤维化及神经重构相关指标评价 | 第73-78页 |
4 讨论 | 第78-83页 |
结论 | 第83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91页 |
文献综述 | 第91-1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6-103页 |
致谢 | 第103-104页 |
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学术交流 | 第104-106页 |
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及获得的资助项目与奖励 | 第1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