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自然科学总论论文--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--科学的哲学原理论文

手机功能演化的技术哲学反思

摘要第2-3页
Abstract第3-4页
1 绪论第7-14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及意义第7-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目的第7-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研究意义第8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第8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技术功能的相关问题研究第8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手机功能演化的相关问题研究第11-13页
    1.3 研究思路、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思路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创新点第13-14页
2. 手机功能演化的基本内容第14-21页
    2.1 手机功能演化的表现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背景化趋势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人性化趋势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补偿化趋势第15页
    2.2 手机功能演化的本质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互动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第16-17页
    2.3 手机功能演化的社会影响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思维方式的碎片化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手机依赖症的形成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价值观和伦理观的新趋势第19-21页
3. 手机功能演化的原因第21-26页
    3.1 技术自身的原因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非移动性媒介缺陷的功能补偿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手机用途的兼容性第21-22页
    3.2 手机使用主体的原因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对即时信息的利用和渴求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对虚拟人际关系的依赖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自主选择的非理性倾向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虚拟世界中的“自我”与“自恋”第25-26页
4. 手机功能良性发展的途径第26-32页
    4.1 理性的自我与自主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手机功能的“双刃剑”意识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理性自我对手机的管控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手机使用者的行为准则第27-28页
    4.2 手机功能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手机功能设计的伦理要求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促使手机功能良性发展的教育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手机功能的社会治理第30-32页
5. 结语第32-33页
参考文献第33-37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37-38页
致谢第38-40页

论文共4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天文学领域的大数据并行查询优化
下一篇:TRIM28对牛植入前SCNT胚胎印记甲基化维持作用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