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3页 |
1.1 种子活力的研究 | 第11-16页 |
1.1.1 种子活力的概念及由来 | 第11-12页 |
1.1.2 种子活力的影响因素 | 第12-15页 |
1.1.3 种子活力的测定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2 种子老化机制的研究 | 第16-20页 |
1.2.1 细胞结构的变化 | 第16-17页 |
1.2.2 渗出物质的变化 | 第17-18页 |
1.2.3 脂质过氧化 | 第18-19页 |
1.2.4 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| 第19-20页 |
1.3 人工老化及其研究进展 | 第20-21页 |
1.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1-22页 |
1.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人工老化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小麦种子活力及生理变化 | 第23-36页 |
2.1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7页 |
2.1.1 供验材料 | 第23页 |
2.1.2 人工老化处理 | 第23页 |
2.1.3 标准发芽实验 | 第23-24页 |
2.1.4 电导率测定 | 第24页 |
2.1.5 丙二醛测定 | 第24页 |
2.1.6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| 第24-27页 |
2.1.7 数据分析与处理 | 第27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4页 |
2.2.1 不同基因型小麦种子的初始状况 | 第27-29页 |
2.2.2 不同基因型小麦种子在老化过程中活力变化 | 第29-30页 |
2.2.3 不同基因型小麦种子在老化过程中浸出液电导率变化 | 第30-31页 |
2.2.4 不同基因型小麦种子在老化过程中丙二醛含量变化 | 第31-32页 |
2.2.5 不同基因型小麦种子在老化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| 第32-33页 |
2.2.6 种子活力及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| 第33-34页 |
2.3 讨论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人工老化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小麦种子活力的多态性分析 | 第36-49页 |
3.1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6-43页 |
3.1.1 试验材料 | 第36-41页 |
3.1.2 人工加速老化 | 第41-42页 |
3.1.3 发芽实验 | 第42页 |
3.1.4 数据分析与处理 | 第42-43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43-48页 |
3.2.1 不同基因型小麦种子活力性状的变异 | 第43页 |
3.2.2 不同基因型小麦种子活力性状的分布 | 第43-45页 |
3.2.3 不同基因型小麦种子活力的地域性差异 | 第45-46页 |
3.2.4 聚类分析 | 第46-48页 |
3.2.5 人工老化条件下种子活力性状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| 第48页 |
3.3 讨论 | 第48-49页 |
第四章 结论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5页 |
缩略词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