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选题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选题目的 | 第1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选题的依据 | 第12-15页 |
1.3.1 理论依据 | 第12-14页 |
1.3.2 现实依据 | 第14-15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9页 |
1.4.1 国外农业科技公共服务主体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4.2 国内农业科技公共服务主体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4.3 国内外研究的总体评价 | 第18-19页 |
1.5 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1.5.1 农业科技公共服务主体存在的问题 | 第19页 |
1.5.2 优化农业科技公共服务主体职能的对策 | 第19页 |
1.6 研究思路 | 第19页 |
1.7 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1.7.1 访问法 | 第19页 |
1.7.2 文献法 | 第19页 |
1.8 创新之处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与发展状况 | 第21-25页 |
2.1 园区规划 | 第21页 |
2.2 园区目标 | 第21-22页 |
2.3 园区运行机制、管理体制和政策保障 | 第22-24页 |
2.4 园区产业概况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农业科技公共服务主体服务现状 | 第25-34页 |
3.1 党政部门 | 第25-28页 |
3.1.1 党政部门农业科技公共服务机构的作用 | 第26页 |
3.1.2 园区管理部门概况 | 第26-27页 |
3.1.3 主要服务内容、方式与成效 | 第27-28页 |
3.2 科研院所 | 第28-30页 |
3.2.1 科研院所概况 | 第28-29页 |
3.2.2 主要服务内容、方式与成效 | 第29-30页 |
3.3 企业 | 第30-31页 |
3.3.1 企业概况 | 第31页 |
3.3.2 主要服务内容、方式与成效 | 第31页 |
3.4 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 | 第31-34页 |
3.4.1 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概况 | 第32-33页 |
3.4.2 主要服务内容、方式与成效 | 第33-34页 |
第四章 农业科技公共服务主体在服务中的问题 | 第34-38页 |
4.1 管理体制问题 | 第34页 |
4.2 服务主体提供服务存在的问题 | 第34-37页 |
4.2.1 党政部门农业科技公共服务部门力量薄弱,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 | 第34页 |
4.2.2 缺少有效开展农业科技公共服务的新平台 | 第34-35页 |
4.2.3 科研院所承担农业科技公共服务的功能有限,专家、教授服务意愿不强 | 第35页 |
4.2.4 园区企业受利益驱动,资金、人才受限,农业科技公共服务能力不强 | 第35-36页 |
4.2.5 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功能发育不全,农户学习能力不足 | 第36-37页 |
4.2.6 缺少有效的反馈机制 | 第37页 |
4.3 主体间相互协作问题 | 第37-38页 |
第五章 优化农业科技公共服务主体的对策 | 第38-42页 |
5.1 肯定党政部门在农业科技公共服务中的主导地位 | 第38-39页 |
5.1.1 宏观指导和监督 | 第38页 |
5.1.2 政策优惠保障,提供信息平台 | 第38页 |
5.1.3 财政资金支持 | 第38-39页 |
5.1.4 资源分配,规划管理 | 第39页 |
5.2 明确其他现有农业科技公共服务主体的职能,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| 第39-40页 |
5.2.1 科研院所承担科研、培训和技术指导任务 | 第39页 |
5.2.2 企业吸纳农业科技人才 | 第39-40页 |
5.2.3 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做好反馈 | 第40页 |
5.3 大力培育多元化新兴农业科技公共服务主体和信息平台 | 第40-41页 |
5.3.1 培育多元化新兴服务主体 | 第40页 |
5.3.2 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新媒体平台 | 第40-41页 |
5.4 强化主体间的和谐互动关系 | 第41-42页 |
总结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