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9-29页 |
1.1 选题及研究意义 | 第9-16页 |
1.1.1 研究对象 | 第9-11页 |
1.1.2 选题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1.3 研究意义 | 第13-16页 |
1.2 研究综述 | 第16-25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6-22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22-25页 |
1.3 论文研究方法、难点和创新之处 | 第25-29页 |
1.3.1 论文研究方法 | 第25-27页 |
1.3.2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| 第27-29页 |
第2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理想的生成 | 第29-54页 |
2.1 毛泽东早期政治思想的复杂构成 | 第29-34页 |
2.1.1 私塾阶段:封建“圣贤治世”思想 | 第30-31页 |
2.1.2 新学堂与自修时期: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思想 | 第31-32页 |
2.1.3 湖南一师时期: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| 第32-33页 |
2.1.4 第一次赴京时期:社会改良主义、马克思主义 | 第33-34页 |
2.2 毛泽东早期政治理想实践与思想清算 | 第34-41页 |
2.2.1 对康有为空想社会主义的认识 | 第36-37页 |
2.2.2 对新村主义、工读主义的试验 | 第37-39页 |
2.2.3 对社会改良主义的反思 | 第39-41页 |
2.3 毛泽东社会主义理想的确立 | 第41-54页 |
2.3.1 五四后中国思想界和新民学会的分化 | 第42-45页 |
2.3.2 毛泽东向社会主义的逐步转向 | 第45-50页 |
2.3.3 毛泽东社会主义理想最终确立 | 第50-54页 |
第3章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构想 | 第54-98页 |
3.1 毛泽东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构想的发端 | 第54-62页 |
3.1.1 从接受和信仰无产阶级专政开始 | 第54-56页 |
3.1.2 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认识 | 第56-59页 |
3.1.3 建党初期毛泽东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点 | 第59-62页 |
3.2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过渡形式的设想 | 第62-84页 |
3.2.1 工农共和国时期的探索和思考 | 第63-72页 |
3.2.2 人民共和国和民主共和国设想 | 第72-76页 |
3.2.3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设想 | 第76-84页 |
3.3 毛泽东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构想的形成 | 第84-98页 |
3.3.1 从“革命民众的统治”到人民民主专政 | 第84-87页 |
3.3.2 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消灭私有制 | 第87-89页 |
3.3.3 从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到人民代表大会制 | 第89-92页 |
3.3.4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| 第92-94页 |
3.3.5 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| 第94-98页 |
第4章 毛泽东由新民主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转变的思考 | 第98-125页 |
4.1 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定位 | 第98-105页 |
4.1.1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提出 | 第98-100页 |
4.1.2 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成为全党共识 | 第100-103页 |
4.1.3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主要观点 | 第103-105页 |
4.2 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认识的嬗变 | 第105-115页 |
4.2.1 《共同纲领》关于新民主主义政策的实践 | 第105-109页 |
4.2.2 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认识的调整 | 第109-112页 |
4.2.3 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认识的“变”与“不变” | 第112-115页 |
4.3 毛泽东过渡思想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遵循 | 第115-125页 |
4.3.1 毛泽东过渡思想的理论基础 | 第115-117页 |
4.3.2 毛泽东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的发展 | 第117-122页 |
4.3.3 毛泽东过渡思想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| 第122-125页 |
第5章 毛泽东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实践 | 第125-171页 |
5.1 毛泽东与1954年宪法的制定 | 第125-134页 |
5.1.1 毛泽东较早地提出制定社会主义宪法的建议 | 第126-129页 |
5.1.2 1954 年宪法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宪法理念的结晶 | 第129-131页 |
5.1.3 1954 年宪法是毛泽东对中外制度经验的结合 | 第131-133页 |
5.1.4 1954 年宪法确定向社会主义制度转变的方向 | 第133-134页 |
5.2 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向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转变 | 第134-156页 |
5.2.1 《共同纲领》与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建立 | 第134-136页 |
5.2.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| 第136-142页 |
5.2.3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| 第142-154页 |
5.2.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| 第154-156页 |
5.3 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 | 第156-171页 |
5.3.1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 | 第157-160页 |
5.3.2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途径 | 第160-167页 |
5.3.3 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| 第167-171页 |
第6章 毛泽东创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历史地位 | 第171-209页 |
6.1 科学评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理论与实践 | 第171-178页 |
6.1.1 从事实出发的基本原则 | 第172-174页 |
6.1.2 历史的辩证的评价标准 | 第174-176页 |
6.1.3 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 | 第176-178页 |
6.2 毛泽东创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历史贡献 | 第178-199页 |
6.2.1 开辟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道路 | 第178-186页 |
6.2.2 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 | 第186-191页 |
6.2.3 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| 第191-199页 |
6.3 毛泽东创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存在的历史局限 | 第199-209页 |
6.3.1 无法摆脱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 | 第199-205页 |
6.3.2 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的认识偏差 | 第205-209页 |
结语 | 第209-2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12-220页 |
致谢 | 第220-222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222-22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