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系病位特征及基础证的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0页 |
| 绪论 | 第10-12页 |
|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| 第12-24页 |
| 1 肝系的概念 | 第12-13页 |
| ·肝的概念 | 第12页 |
| ·肝系的概念 | 第12-13页 |
| 2 | 第13-14页 |
| ·肝系的生理特性 | 第14页 |
| 3 肝系病证的发病原因 | 第14-16页 |
| ·肝病病因 | 第14-16页 |
| ·胆病病因 | 第16页 |
| 4 肝系病证的发病机理 | 第16-17页 |
| ·肝病的发病机理 | 第16-17页 |
| ·胆病的发病机理 | 第17页 |
| 5 肝系病位特征及肝系相关疾病 | 第17-19页 |
| ·中医肝系病位特征 | 第17-19页 |
| ·中医肝系常见疾病 | 第19页 |
| ·中西医"肝病"概念的异同 | 第19页 |
| 6 肝系现代研究 | 第19-24页 |
| ·肝主疏泄的现代研究 | 第20页 |
| ·肝藏血的现代研究 | 第20-21页 |
| ·肝开窍于目的现代研究 | 第21页 |
| ·肝在体合筋、其华在爪的现代研究 | 第21-22页 |
| ·肝主情志谋虑的现代研究 | 第22-23页 |
| ·肝藏魂的现代研究 | 第23-24页 |
| 第二部分 肝系病位特征的研究 | 第24-38页 |
| 1 研究目的与方法 | 第24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24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4页 |
| 2 研究内容 | 第24-34页 |
| ·中医文献研究及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| 第24-31页 |
| ·专家意见征询、统计与分析 | 第31-34页 |
| 3 研究结果 | 第34页 |
| 4 讨论 | 第34-38页 |
| ·肝系病位特征的研究思考 | 第34-35页 |
| ·肝系病位特征与现代西医检查 | 第35-36页 |
| ·肝系统与其他脏系统的生理和病理联系 | 第36-38页 |
| 第三部分 肝系基础证的研究 | 第38-87页 |
| 1 研究目的与方法 | 第38-40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38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38-40页 |
| 2 研究内容 | 第40-70页 |
| ·中医文献研究 | 第40-49页 |
| ·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| 第49-64页 |
| ·专家意见征询、统计与分析 | 第64-70页 |
| 3 研究结果 | 第70-79页 |
| ·肝郁气滞证 | 第70-71页 |
| ·肝阳上亢证 | 第71页 |
| ·肝火炽盛证 | 第71-72页 |
| ·胆经热盛证 | 第72页 |
| ·肝血瘀阻证 | 第72-73页 |
| ·肝阴虚证 | 第73页 |
| ·肝血虚证 | 第73-74页 |
| ·肝脉寒凝证 | 第74页 |
| ·肝经湿阻证 | 第74页 |
| ·肝气虚证 | 第74-75页 |
| ·肝阳虚证 | 第75页 |
| ·肝系基础证相关的现代实验室检测指标 | 第75-79页 |
| 4 讨论 | 第79-87页 |
| ·肝系病例收集过程中的问题 | 第80页 |
| ·肝系证组合规律分析 | 第80页 |
| ·肝系基础证证型研究的结论与讨论 | 第80-81页 |
| ·肝系证临床病案分析 | 第81页 |
| ·关于肝气虚证与肝阳虚证 | 第81-83页 |
| ·肝系病位、病性组合规律及复合证 | 第83-87页 |
| 第四部分 创新点 | 第87-8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8-92页 |
| 附表 | 第92-103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| 第103-104页 |
| 致谢 | 第10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