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生物化学论文--酶论文

氨基酸脱羧酶重组表达及应用研究

中文摘要第8-10页
Abstract第10-11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-29页
    1 氨基酸脱羧酶及其产物第12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 氨基酸脱羧酶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 氨基酸脱羧酶产物第12-17页
    2 酪胺及酪氨酸脱羧酶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 酪胺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 酪胺应用价值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3 酪胺制备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3 β-丙氨酸及天冬氨酸α-脱羧酶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 β-丙氨酸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3.2 β-丙氨酸应用价值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3.3 β-丙氨酸制备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3.4 天冬氨酸α-脱羧酶菌属来源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3.5 天冬氨酸α-脱羧酶催化机理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3.6 天冬氨酸α-脱羧酶酶学性质研究第21-22页
    4 胍丁胺及精氨酸脱羧酶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4.1 胍丁胺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4.2 胍丁胺应用价值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4.3 胍丁胺制备方法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4.4 精氨酸脱羧酶菌属来源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4.5 生物体内L-精氨酸代谢途径第23-24页
    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4-25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25-29页
第二章 重组酪氨酸脱羧酶酶学性质及其应用第29-51页
    第一节 酪氨酸脱羧酶基因工程菌构建及酶学性质研究第29-42页
        1.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 实验试剂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 实验仪器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 培养基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实验方法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酪氨酸脱羧酶基因工程菌构建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酪氨酸脱羧酶工程菌诱导表达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 酶学性质研究方法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3 实验结果第34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 重组质粒pET-28a-tdc构建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 酪氨酸脱羧酶酶活测定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3 重组酪氨酸脱羧酶酶学性质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1.4 结论第41-42页
    第二节 酪氨酸脱羧酶工业化探索第42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5L发酵罐发酵操作流程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菌液浓度测定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细胞生长曲线绘制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 质粒丢失率的检测方法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5 基因工程菌pET-Duet-tdc/BL21的制备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6 酶活性质检测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实验结果第44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 重组基因工程菌DM2415种子细胞生长曲线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 重组基因工程菌DM-2415发酵罐细胞生长曲线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3 重组基因工程菌DM2415不同发酵阶段质粒的稳定性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4 基因工程菌pET-Duet-tdc/BL21的制备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 基因工程菌DM2415和DM2416的质粒稳定性比较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6 基因工程菌DM2415和DM2416酶活性质比较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2.4 结论第49-50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50-51页
第三章 重组天冬氨酸-α-脱羧酶酶学性质及其应用第51-66页
    第一节 重组天冬氨酸-α-脱羧酶工程菌的构建及酶学性质第51-59页
        1.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实验方法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pandc基因来源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工程菌构建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 天冬氨酸α-脱羧酶工程菌诱导表达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 湿菌体制备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5 生物转化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6 酶活测定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7 β-Ala标准曲线绘制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1.3 实验结果第53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 重组质粒pET-Duet-pandc构建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 基因序列测定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3 pET-Duet-pandc质粒双酶切验证及工程菌蛋白表达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4 工程菌DM2417和DM2418酶活检测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5 工程菌DM2417和DM2418酶学性质研究及比较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1.4 结论第58-59页
    第二节 重组菌DM2418酶活优化第59-65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实验材料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 菌种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 培养基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湿菌体制备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生物转化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粗酶液制备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 Bradford蛋白定量法测粗酶蛋白质含量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实验结果第60-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 重组菌DM2417和DM2418蛋白质含量测定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 发酵温度对DM2417和DM2418单位酶活影响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3 预水浴温度对DM2417和DM2418酶活影响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4 预水浴时间对DM2418酶活影响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2.4 结论第64-65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65-66页
第四章 重组精氨酸脱羧酶酶学性质及其应用第66-82页
    第一节 精氨酸脱羧酶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酶学性质第66-78页
        1.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 实验试剂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 实验仪器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 培养基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实验方法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引物设计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构建步骤参照第二章第一节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验证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 重组精氨酸脱羧酶诱导表达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5 诱导温度对重组蛋白表达影响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6 湿菌体制备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7 生物转化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8 精氨酸脱羧酶蛋白粗纯化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9 酶活测定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0 L-精氨酸标准曲线绘制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1.3 实验结果第68-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 重组质粒pET28a-adiA构建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 PCR扩增鉴定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3 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DNA胶回收鉴定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4 重组质粒双酶切验证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5 基因序列测定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6 重组精氨酸脱羧酶诱导表达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7 诱导温度对重组蛋白表达影响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8 L-精氨酸标准曲线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9 重组精氨酸脱羧酶活测定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0 精氨酸脱羧酶粗酶活性测定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1 重组精氨酸脱羧酶酶活性质第73-77页
        1.4 结论第77-78页
    第二节 两种基因来源的重组精氨酸脱羧酶酶学性质比较第78-81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实验材料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 菌种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 培养基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2.3 结果与讨论第78-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 aADC与sADC转化温度比较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 aADC与sADC转化液pH比较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3 aADC和sADC底物浓度比较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4 aADC与sADC转化率比较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2.4 结论第81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81-82页
总结第82-83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83-84页
致谢第84-85页

论文共8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一种直线式高加速度加载机的研制
下一篇:双柔性平台的设计与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