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前言 | 第11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研究依据和意义 | 第12-15页 |
1.1.1 研究依据 | 第12-14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5-18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2.2 国外现状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4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| 第19-20页 |
1.4.1 研究创新点 | 第19页 |
1.4.2 研究难点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概念界定及现状分析 | 第20-24页 |
2.1 概念界定 | 第20-21页 |
2.1.1 农业传播概念界定 | 第20-21页 |
2.1.2 媒介素养概念界定 | 第21页 |
2.2 旺苍县农业传播中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概述 | 第21-24页 |
2.2.1 旺苍县农业传播现状 | 第21-22页 |
2.2.2 旺苍县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 | 第22-24页 |
第3章 旺苍县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| 第24-39页 |
3.1 受众构成情况分析 | 第24-28页 |
3.1.1 农村受众年龄构成分析 | 第25页 |
3.1.2 农村受众收入构成分析 | 第25-26页 |
3.1.3 农村受众的受教育程度分析 | 第26-27页 |
3.1.4 受众年龄和收入相关性分析 | 第27页 |
3.1.5 农村受众的主要收入来源分析 | 第27-28页 |
3.2 农村受众媒介接触动机分析 | 第28-33页 |
3.2.1 农村受众的媒介占有情况 | 第30-31页 |
3.2.2 农村受众的媒介接触现状 | 第31-33页 |
3.3 农村受众对媒介信息的认知状况分析 | 第33-37页 |
3.3.1 农村受众对农业信息的认知程度 | 第33-34页 |
3.3.2 农村受众对农业信息的思辨能力 | 第34-36页 |
3.3.3 农村受众对农业信息的运用能力 | 第36-37页 |
3.4 农村受众的媒介批判能力分析 | 第37-39页 |
第4章 旺苍县农村受众媒介素养发展滞后的因素分析 | 第39-46页 |
4.1 旺苍县农村受众自身因素的影响 | 第39-43页 |
4.1.1 农村受众自身经济水平的制约 | 第39-41页 |
4.1.2 农村受众受教育程度的制约 | 第41页 |
4.1.3 农村受众媒介接触程度较低 | 第41-43页 |
4.2 旺苍农村信息化发展速度较慢 | 第43-44页 |
4.2.1 旺苍县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 | 第43页 |
4.2.2 农业传播效果不明显 | 第43-44页 |
4.3 农业传播体系不完善 | 第44-46页 |
4.3.1 本地媒体对涉农信息传播不够重视 | 第44-45页 |
4.3.2 农业传播组织不完备 | 第45-46页 |
第5章 提升农村受众媒介素养建议及策略 | 第46-52页 |
5.1 政府积极发挥自身作用,从多方面来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| 第46-49页 |
5.1.1 加强宣传,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| 第46-47页 |
5.1.2 组织开展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 | 第47页 |
5.1.3 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| 第47-48页 |
5.1.4 加强农村信息化队伍建设 | 第48页 |
5.1.5 整合信息资源,提高信息使用效率 | 第48-49页 |
5.1.6 启动实施信息化示范点 | 第49页 |
5.2 媒介组织应主动积极改善涉农传播 | 第49-50页 |
5.2.1 改善媒介的传播方式 | 第49-50页 |
5.2.2 提升涉农信息的传播质量 | 第50页 |
5.3 农村受众要积极作为,努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| 第50-52页 |
结论 | 第52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56-57页 |
附录 | 第57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