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一般工业技术论文--工程材料学论文--特种结构材料论文

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前言第13-16页
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6-36页
    2.1 纳米材料概述第16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纳米材料科学与技术发展历程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纳米材料的特性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第20-21页
    2.2 Mn_3O_4纳米材料第21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Mn_3O_4的晶体结构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Mn_3O_4纳米材料的制备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Mn_3O_4纳米材料的应用第27-29页
    2.3 CuO纳米材料第29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CuO的晶体结构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CuO纳米材料的制备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CuO纳米材料的应用第33-35页
    2.4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第35-36页
第三章 实验药品和测试方法第36-44页
    3.1 实验中所用到的主要试剂第36页
    3.2 实验中所用到的主要表征方法介绍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材料的成分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材料的结构分析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1 X射线衍射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2 拉曼光谱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材料的形貌分析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.1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.2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.3 原子力显微镜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材料的价键与价态分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4.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4.2 X射线光电子能谱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材料的热分析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材料的物理性能分析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6.1 紫外-可见吸收光谱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6.2 N_2等温吸附/脱附分析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6.3 Zeta电位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6.4 磁学性能测试第41页
    3.3 锂离子电池的制备与性能测试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锂离子电池的制备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1 电极的制备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2 组装扣式电池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2页
    3.4 CO氧化的催化性能测试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气相色谱仪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CO氧化催化性能的评价装置第42-44页
第四章 单晶胞厚度Mn_3O_4纳米片的合成及磁学性能研究第44-54页
    4.1 前言第44页
    4.2 实验部分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验试剂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合成单晶胞厚度的Mn_3O_4纳米片、Mn(OOH)纳米纤维、以及Mn_3O_4纳米颗粒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材料表征方法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Mn_3O_4纳米片的磁学性能测试第45-46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46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Mn_3O_4纳米片的结构与形貌表征第46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单晶胞厚度的Mn_3O_4纳米片的形成机理研究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单晶胞厚度的Mn_3O_4纳米片的磁学性能研究第52-53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3-54页
第五章 超细氧化铜纳米线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第54-66页
    5.1 前言第54-55页
    5.2 实验部分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实验试剂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制备超细氧化铜纳米线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制备超细氧化镉纳米线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材料表征方法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57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讨论第57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热分解法制备超细CuO纳米线及其结构与形貌表征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温度对热分解Cu(OH)_2纳米线产物形貌的影响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Cu(OH)_2纳米线到CuO纳米线的晶体结构拓扑转换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热分解法的通用性:制备CdO纳米线与其结构表征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超细CuO纳米线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第63-65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65-66页
第六章 氧化铜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第66-90页
    6.1 前言第66-67页
    6.2 实验部分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实验试剂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合成各种氧化铜纳米结构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材料表征方法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CO氧化催化性能测试第68-69页
    6.3 结果与讨论第69-8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Zn(NO_3)_2的浓度对CuO纳米结构形貌的影响第69-7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Zn(NO_3)_2对CuO纳米结构形貌影响的机理第73-7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其他异质金属阳离子对CuO纳米结构形貌的调节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介孔CuO纳米片的结构表征及其物理性能第79-8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5 介孔CuO纳米片水溶液的溶胶特性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6 介孔CuO纳米片的CO氧化催化性能第85-89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89-90页
第七章 网络状的CuO纳米结构/CNT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第90-101页
    7.1 前言第90-91页
    7.2 实验部分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实验试剂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制备网络状的CuO纳米结构/CNT的复合材料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材料表征方法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7.2.4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92页
    7.3 结果与讨论第92-100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制备网络状的的CuO纳米线/CNT复合材料及其结构表征第92-94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制备网络状的的介孔CuO纳米片/CNT复合材料及其结构表征第94-96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网络状的介孔CuO纳米片/CNT复合材料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96-100页
    7.4 本章小结第100-101页
第八章 结论第101-104页
    8.1 全文总结第101-102页
    8.2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102页
    8.3 未来工作展望第102-104页
参考文献第104-117页
致谢第117-119页
个人简历第119-120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第120-121页

论文共12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溶胶—凝胶法制备滲流型BaTiO3/Ni0.5Zn0.5Fe2O4复相陶瓷及其电磁性能改善研究
下一篇:基于模式匹配的非结构化病理报告的信息抽取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