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页 |
1 绪论 | 第8-18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8页 |
1.1.1 课题目的 | 第8页 |
1.1.2 理论意义 | 第8页 |
1.1.3 现实意义 | 第8页 |
1.2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8-9页 |
1.2.1 土地管理 | 第8-9页 |
1.2.2 腐败 | 第9页 |
1.2.3 土地管理腐败 | 第9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9-15页 |
1.3.1 土地管理的腐败背景分析 | 第9-10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1.3.3 文献综合分析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设计 | 第15-18页 |
1.4.1 研究路径 | 第15页 |
1.4.2 研究重点 | 第15页 |
1.4.3 研究难点 | 第15-16页 |
1.4.4 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1.4.5 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2 重庆市已查处土地腐败案件现状 | 第18-23页 |
2.1 历年土地腐败典型案件查处量 | 第18-19页 |
2.2 土地腐败人员年龄构成 | 第19页 |
2.3 土地腐败人员行政职级 | 第19-20页 |
2.4 土地腐败人员罪型 | 第20-21页 |
2.5 土地腐败主要领域 | 第21-23页 |
3 重庆市土地管理中的腐败问题 | 第23-30页 |
3.1 土地腐败问题的具体分析 | 第23-28页 |
3.1.1 土地征收领域腐败问题表现形式 | 第23-24页 |
3.1.2 土地出让领域腐败问题表现形式 | 第24-25页 |
3.1.3 矿产资源管理领域腐败问题表现形式 | 第25页 |
3.1.4 地灾防治领域腐败问题表现形式 | 第25-26页 |
3.1.5 土地整治领域腐败问题表现形式 | 第26页 |
3.1.6 房地产权属登记办证领域腐败问题表现形式 | 第26-27页 |
3.1.7 建设用地审批领域腐败问题表现形式 | 第27页 |
3.1.8 土地执法监察领域腐败问题表现形式 | 第27页 |
3.1.9 其他域领腐败问题表现形式 | 第27-28页 |
3.2 主要土地腐败问题 | 第28-30页 |
3.2.1 虚增虚报虚构问题 | 第28页 |
3.2.2 要件造假和缺失的违规受理问题 | 第28页 |
3.2.3 领导干部违规干预问题 | 第28页 |
3.2.4 为服务对象谋取合法利益的受贿问题 | 第28-29页 |
3.2.5 内部管理问题 | 第29-30页 |
4 重庆市土地腐败问题原因分析 | 第30-35页 |
4.1 思想意识方面 | 第30页 |
4.2 外部环境方面 | 第30页 |
4.3 制度机制方面 | 第30-33页 |
4.3.1 土地出让信息公开规定缺失 | 第30-31页 |
4.3.2 土地管理部门的双重管理体制 | 第31页 |
4.3.3 地方政府的“经济主体”角色 | 第31-32页 |
4.3.4 我国分税制、官员政绩考核制的弊端 | 第32页 |
4.3.5 业务审核机制未有效建立 | 第32-33页 |
4.3.6 领导权力制约机制不够 | 第33页 |
4.3.7 监督机制的有效性不足 | 第33页 |
4.3.8 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| 第33页 |
4.4 政策信息方面 | 第33页 |
4.5 业务流程方面 | 第33-35页 |
5 重庆市土地腐败问题对策研究 | 第35-44页 |
5.1 反腐败的“治标”思想 | 第35页 |
5.2 思想意识方面 | 第35-37页 |
5.3 外部环境方面 | 第37页 |
5.4 制度机制方面 | 第37-42页 |
5.4.1 健全业务审核机制 | 第37-38页 |
5.4.2 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的制约 | 第38-39页 |
5.4.3 健全强化监督制度 | 第39页 |
5.4.4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| 第39页 |
5.4.5 完善土地出让信息公开法律法规 | 第39-40页 |
5.4.6 实现省以下土地管理部门完全垂直化管理 | 第40页 |
5.4.7 转变地方政府“经济主体”角色 | 第40-41页 |
5.4.8 改革地方党政官员政绩考核制 | 第41-42页 |
5.4.9 改革我国分税制 | 第42页 |
5.5 政策信息方面 | 第42-43页 |
5.6 业务流程方面 | 第43-44页 |
6 结语 | 第44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附录 | 第50-52页 |
A. 作者最近三年党风廉政建设研究成果目录 | 第50-51页 |
B. 本研究调查访谈记录Ⅰ | 第51-52页 |
C. 本研究调查访谈记录Ⅱ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