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--以贵港市为例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1-14页 |
1.2.1 土地综合承载力起源与发展研究 | 第11-13页 |
1.2.2 土地承载力方法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2.3 研究评述 | 第14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4-1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2 土地综合承载力基础理论与内涵 | 第18-22页 |
2.1 基本理论 | 第18-20页 |
2.1.1 系统科学理论 | 第18页 |
2.1.2 土地稀缺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1.3 人地关系理论 | 第19页 |
2.1.4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1.5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| 第20页 |
2.1.6 反规划理论 | 第20页 |
2.2 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内涵 | 第20-22页 |
2.2.1 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概念 | 第20-21页 |
2.2.2 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组成 | 第21-22页 |
3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方法 | 第22-33页 |
3.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22-25页 |
3.1.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| 第22-23页 |
3.1.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| 第23-24页 |
3.1.3 指标阈值区间的确定 | 第24-25页 |
3.2 评价方法 | 第25-33页 |
3.2.1 现状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方法 | 第25-29页 |
3.2.2 未来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方法 | 第29-33页 |
4 贵港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 | 第33-85页 |
4.1 贵港市概况 | 第33-38页 |
4.1.1 总体概况 | 第33页 |
4.1.2 土地利用状况 | 第33-36页 |
4.1.3 人口状况 | 第36页 |
4.1.4 经济发展状况 | 第36-37页 |
4.1.5 自然生态状况 | 第37-38页 |
4.2 现状土地综合承载力单指标评价 | 第38-57页 |
4.2.1 人口承载力状况 | 第38-45页 |
4.2.2 经济承载力状况 | 第45-52页 |
4.2.3 生态承载力状况 | 第52-57页 |
4.3 现状土地综合承载力总体评价 | 第57-65页 |
4.3.1 指标数据的来源与获取 | 第57-58页 |
4.3.2 数据预处理 | 第58页 |
4.3.3 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58-62页 |
4.3.4 贵港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 | 第62-65页 |
4.4 未来土地综合承载力单指标评价预测 | 第65-82页 |
4.4.1 耕地承载人口量评价预测 | 第66-69页 |
4.4.2 建设用地承载二三产业产值评价预测 | 第69-74页 |
4.4.3 土地承载GDP量评价预测 | 第74-76页 |
4.4.4 土地承载财政收入评价预测 | 第76-79页 |
4.4.5 土地承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预测 | 第79-81页 |
4.4.6 土地承载森林覆盖率评价预测 | 第81-82页 |
4.5 未来土地综合承载力总体评价预测 | 第82-85页 |
5 结论和建议 | 第85-89页 |
5.1 主要结论 | 第85-86页 |
5.2 主要建议 | 第86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3页 |
读研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| 第93-94页 |
致谢 | 第94-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