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导论 | 第10-13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1页 |
1.2.2 现实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2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思路 | 第12-13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1.4.2 研究思路 | 第12-13页 |
2 产业集群创新理论综述 | 第13-16页 |
2.1 国外的相关研究 | 第13-14页 |
2.2 国内的相关研究 | 第14-16页 |
3 产业集群与集群创新相关理论 | 第16-24页 |
3.1 产业集群理论 | 第16-19页 |
3.1.1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趋势 | 第16页 |
3.1.2 产业集群的关联特性 | 第16-17页 |
3.1.3 产业集群的网络属性 | 第17-19页 |
3.2 产业集群创新理论 | 第19-24页 |
3.2.1 产业集群创新的概念 | 第19页 |
3.2.2 产业集群创新的路径分析 | 第19-21页 |
3.2.3 产业集群创新的核心要素 | 第21-24页 |
4 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| 第24-32页 |
4.1 产业集群创新动力来源 | 第24-28页 |
4.1.1 外部动力 | 第24-25页 |
4.1.2 组织动力 | 第25-26页 |
4.1.3 文化动力 | 第26-27页 |
4.1.4 机制动力 | 第27-28页 |
4.2 产业集群创新的网络结构 | 第28-30页 |
4.3 产业集群创新的网络平台 | 第30-32页 |
5 贵阳高新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| 第32-48页 |
5.1 贵阳高新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| 第32-36页 |
5.1.1 贵阳高新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思路 | 第32-33页 |
5.1.2 贵阳高新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确定 | 第33-34页 |
5.1.3 主成分分析法的思想和原理 | 第34-36页 |
5.1.4 主成分分析法和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| 第36页 |
5.2 贵阳高新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| 第36-46页 |
5.2.1 贵阳高新区产业集群现状简介 | 第36-38页 |
5.2.2 贵阳高新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38页 |
5.2.3 原始数据标准化 | 第38-40页 |
5.2.4 计算样本相关矩阵R及特征根、特征向量 | 第40-42页 |
5.2.5 提取主成分 | 第42-44页 |
5.2.6 计算各主成分得分以及综合得分F | 第44-46页 |
5.3 贵阳高新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及原因分析 | 第46-48页 |
6 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建议 | 第48-53页 |
6.1 构建创新性集群发展平台 | 第48-49页 |
6.2 强化政府的引导和调控 | 第49-50页 |
6.3 健全高新区社会服务体系 | 第50-51页 |
6.4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| 第51-53页 |
7 结论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