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物质悬浮燃烧器的设计与研究
致谢 | 第4-7页 |
摘要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8-15页 |
1.1 我国的能源现状以及世界能源形势 | 第8-9页 |
1.2 生物质与生物质利用技术 | 第9-11页 |
1.2.1 生物质以及生物质能特点 | 第9-10页 |
1.2.2 生物质利用技术概述 | 第10-11页 |
1.3 生物质燃烧技术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3.1 生物质层燃技术 | 第11-12页 |
1.3.2 生物质流化床燃烧技术 | 第12-13页 |
1.3.3 生物质悬浮燃烧技术 | 第13-14页 |
1.4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4.1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意义 | 第14页 |
1.4.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| 第14-15页 |
2 生物质粉体燃料特性分析 | 第15-22页 |
2.1 生物质粉体燃料的物理特性分析 | 第15-16页 |
2.1.1 生物质粉体堆积密度 | 第15页 |
2.1.2 生物质粉体燃料机械耐久性 | 第15-16页 |
2.2 生物质粉体燃料化学特性分析以及热值分析 | 第16-18页 |
2.2.1 生物质工业成分分析 | 第16页 |
2.2.2 生物质粉体元素成分分析 | 第16-17页 |
2.2.3 生物质热值分析 | 第17-18页 |
2.3 影响生物质粉体燃烧的因素 | 第18-20页 |
2.3.1 挥发分 | 第18页 |
2.3.2 粒径 | 第18-19页 |
2.3.3 灰分 | 第19页 |
2.3.4 含水量 | 第19-20页 |
2.4 生物质粉烧的优点 | 第20-21页 |
2.5 生物质粉体燃烧的基础特性 | 第21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3 生物质悬浮燃烧器的设计 | 第22-36页 |
3.1 基本参数计算 | 第23-25页 |
3.1.1 理论空气量与实际空气量的确定 | 第23-24页 |
3.1.2 理论烟气量与实际烟气量的计算 | 第24-25页 |
3.2 进料系统的设计 | 第25-28页 |
3.2.1 进料螺旋的设计 | 第26-28页 |
3.2.2 料仓的设计 | 第28页 |
3.3 燃烧系统的设计 | 第28-31页 |
3.3.1 炉排的设计 | 第28页 |
3.3.2 预燃室的设计 | 第28-29页 |
3.3.3 预燃室容积的计算 | 第29-30页 |
3.3.4 预燃室特征参数值的计算 | 第30-31页 |
3.4 供风系统的设计 | 第31-34页 |
3.4.1 一二次风量的计算 | 第31-32页 |
3.4.2 一次风机的选型 | 第32-33页 |
3.4.3 二次风机的选型 | 第33-34页 |
3.5 点火装置的选择 | 第34-35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4 生物质锅炉炉膛的设计 | 第36-40页 |
4.1 炉膛的设计原则 | 第36页 |
4.2 炉膛的设计计算 | 第36-37页 |
4.2.1 炉膛容积的设计计算 | 第36-37页 |
4.2.2 炉膛截面积的计算 | 第37页 |
4.3 生物质锅炉受热面的设计 | 第37-39页 |
4.3.1 辐射受热面的计算 | 第38页 |
4.3.2 对流受热面的计算 | 第38-3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5 生物质悬浮燃烧器热性能测试 | 第40-50页 |
5.1 实验原料 | 第40页 |
5.2 实验装置 | 第40-41页 |
5.3 分析方法和仪器 | 第41页 |
5.4 实验步骤 | 第41页 |
5.5 实验结果 | 第41-43页 |
5.6 结果与讨论 | 第43-49页 |
5.6.1 粉体浓度与预燃室温度 | 第43-44页 |
5.6.2 一二次风配比与预燃室温度 | 第44-45页 |
5.6.3 预燃室以及炉膛温度分布 | 第45页 |
5.6.4 燃烧尾气的分析 | 第45-46页 |
5.6.5 灰渣分析 | 第46页 |
5.6.6 燃烧热损失 | 第46-49页 |
5.6.7 燃烧效率 | 第49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6 总结与建议 | 第50-52页 |
6.1 总结 | 第50页 |
6.2 建议 | 第50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ABSTRACT | 第55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