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诗歌、韵文论文--诗歌论文

司空曙及其诗歌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绪论第7-11页
    一、选题理由及意义第7-8页
    二、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第8-11页
第一章 司空曙生平事迹补考第11-29页
    第一节 司空曙籍贯补考第11-13页
    第二节 司空曙生卒年补考第13-16页
    第三节 司空曙行迹补考第16-2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入仕之前时期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入朝为官时期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贬谪长林时期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入幕剑南时期第22-25页
    第四节 司空曙交游补考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张延赏与张弘靖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韦应物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戴叔伦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张南史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五、孙昌胤与刘昚虚第27-29页
第二章 司空曙诗歌的题材内容第29-46页
    第一节 酬赠诗第30-3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与上司同僚的唱和之作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与亲属友人的寄答之作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与方外人士的赠答之作第35-36页
    第二节 送别诗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伤离惜别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送人悲己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祝福慰勉第39-41页
    第三节 咏物诗第41-43页
    第四节 抒怀诗第43-46页
第三章 清雅自然的诗歌语言第46-57页
    第一节 清新淡雅的语言特征第46-49页
    第二节 自然质朴的语言表达第49-5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精炼自然的字句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简洁平易的句式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白描手法的运用第52-54页
    第三节 灵活简练的语言修辞第54-57页
第四章 含蓄真挚的诗歌抒情第57-69页
    第一节 哀愁凄苦的情感基调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乱世心态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苦闷迷茫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叹老嗟穷第60页
    第二节 真挚含蓄的情感表达第60-6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真挚细腻的心灵感受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以我观物”的抒情范式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第64-69页
第五章 淡远萧瑟的诗歌意境第69-82页
    第一节 清淡幽冷的意象审美第69-7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清幽的意象选择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萧散的意象结构第73-74页
    第二节 淡远萧瑟的意境营造第74-8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平远凝滞的时空表现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气韵生动的情景交融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传神巧妙的虚实结合第78-82页
第六章 司空曙诗歌比较研究第82-98页
    第一节 司空曙与钱起诗歌艺术比较第83-8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对清淡诗风的共同追求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写景咏物中的知觉表现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浓郁的抒怀与冷淡的旁观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朴素自然与雕琢炼饰第87-88页
    第二节 司空曙与韦应物诗歌艺术比较第88-9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盛唐余韵的留存第89-9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冷落心境和深挚情味第92-94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萧散的诗歌风格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流利圆润与简古朴拙第95-98页
第七章 司空曙的地位和影响第98-113页
    第一节 司空曙在大历诗坛的地位第98-103页
    第二节 司空曙诗歌的过渡作用第103-10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唱和诗对中晚唐唱和之风的影响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清淡”诗风演变的一环第105-108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精致炼饰的诗歌语言影响第108-109页
    第三节 司空曙诗歌对后世的影响第109-113页
结语第113-114页
参考文献第114-124页
致谢第124页

论文共12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《酉阳杂俎》所见域外题材研究
下一篇:论才子佳人小说的新变与转型--以《白圭志》为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