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页 |
1 绪论 | 第6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6-8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6-7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7-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11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8-10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方法、创新和不足 | 第11-12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1页 |
1.3.2 创新点和不足 | 第11-12页 |
1.4 技术路线 | 第12-13页 |
2 人民调解组织相关理论 | 第13-19页 |
2.1 人民调解相关理论 | 第13-15页 |
2.1.1 人民调解的概念界定 | 第13-14页 |
2.1.2 人民调解的性质 | 第14-15页 |
2.1.3 人民调解组织的界定 | 第15页 |
2.2 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和工作原则 | 第15-16页 |
2.2.1 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 | 第15-16页 |
2.2.2 人民调解的工作原则 | 第16页 |
2.3 人民调解组织体系建设相关理论 | 第16-19页 |
2.3.1 公共治理理论 | 第16-17页 |
2.3.2 社会转型阶段对社会组织的需求 | 第17页 |
2.3.3 我国人民调解组织发展程度 | 第17-19页 |
3 扬州市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建设的必要性 | 第19-26页 |
3.1 扬州市人民调解组织运行现状 | 第19-21页 |
3.2 扬州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的主要成效 | 第21-23页 |
3.2.1 扬州市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素质方面 | 第21-22页 |
3.2.2 扬州市专业人民解组织建设方面 | 第22页 |
3.2.3 扬州市人民调解组织经费保障方面 | 第22-23页 |
3.3 加强扬州市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建设的现实意义 | 第23-26页 |
3.3.1 有助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| 第23-24页 |
3.3.2 有效提高调解组织自律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| 第24页 |
3.3.3 帮助完善扬州市调解服务体系 | 第24页 |
3.3.4 可以推动构建人民调解员协会 | 第24-26页 |
4 扬州市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6-34页 |
4.1 工作机制不健全 | 第26-27页 |
4.1.1 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缺陷 | 第26-27页 |
4.1.2 行政委托依据存在缺陷 | 第27页 |
4.1.3 对接联动的工作机制尚需完善 | 第27页 |
4.2 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有待拓展 | 第27-28页 |
4.3 人民调解组织的自我监督体制缺失 | 第28-29页 |
4.4 构建扬州市人民调解行业协会缺少经费支撑 | 第29-30页 |
4.4.1 会费收入的短缺 | 第29页 |
4.4.2 服务性收入相对较少 | 第29-30页 |
4.4.3 政府财政存在支持不足 | 第30页 |
4.4.4 缺乏社会赞助和捐助 | 第30页 |
4.5 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和合理的人员结构 | 第30-34页 |
5 扬州市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建设的相关对策 | 第34-42页 |
5.1 规范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各项标准 | 第34-35页 |
5.1.1 规范人民调解组织设立依据 | 第34页 |
5.1.2 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财产和经费保障 | 第34-35页 |
5.1.3 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名称和工作场所 | 第35页 |
5.2 逐步推进人民调解组织社会化、专业化和职业化 | 第35-37页 |
5.2.1 充分发挥第三部门力量,形成规范有序的社会自律机制 | 第35-36页 |
5.2.2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,,促进人民调解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 | 第36-37页 |
5.3 建立完善的人民调解组织保障和绩效考核机制 | 第37-39页 |
5.3.1 创新人民调解保障机制 | 第37页 |
5.3.2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,鼓励志愿者进入调解领域 | 第37-38页 |
5.3.3 不断创新人民调解新方式 | 第38-39页 |
5.4 政府提高人民调解组织的财政预算 | 第39-40页 |
5.5 提高人民调解组织队伍的整体素质 | 第40-42页 |
5.5.1 国家培养人民调解员的力度要加大 | 第40页 |
5.5.2 提高专业测试难度以优化调解员整体素质 | 第40-41页 |
5.5.3 加强培训以提高调解员专业素质 | 第41-42页 |
结论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6页 |
附录 | 第46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