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9-2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9-22页 |
1.1.1 科技创新是驱动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| 第19页 |
1.1.2 科技创新需要科学完善高效的科研体系支撑 | 第19-20页 |
1.1.3 私人部门已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| 第20-21页 |
1.1.4 私人部门参与农业科技创新面临许多挑战 | 第21-22页 |
1.1.5 私人部门参与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制度保障 | 第22页 |
1.2 问题的提出 | 第22-23页 |
1.3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3-24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24-26页 |
1.4.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| 第24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4-26页 |
1.4.3 资料来源 | 第26页 |
1.5 本研究创新之处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| 第27-47页 |
2.1 概念界定 | 第27-33页 |
2.1.1 私人部门 | 第27-29页 |
2.1.2 私人部门的划分 | 第29-31页 |
2.1.3 农业科技创新 | 第31页 |
2.1.4 农业科技创新主体 | 第31-33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33-36页 |
2.2.1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| 第33页 |
2.2.2 公共产品理论 | 第33-34页 |
2.2.3 诱致性技术创新与技术选择 | 第34-35页 |
2.2.4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| 第35-36页 |
2.3 文献综述 | 第36-45页 |
2.3.1 公共与私人部门投资之间的关系 | 第36-38页 |
2.3.2 私人部门参与的影响因素 | 第38-40页 |
2.3.3 私人部门参与路径与方向 | 第40-41页 |
2.3.4 公私伙伴关系 | 第41-42页 |
2.3.5 促进私人部门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 | 第42-45页 |
2.4 国内外文献述评 | 第45-47页 |
2.4.1 国内文献述评 | 第45页 |
2.4.2 国外文献评述 | 第45-47页 |
第三章 私人部门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现状 | 第47-56页 |
3.1 私人部门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发展 | 第47-52页 |
3.1.1 私人部门企业成长 | 第47-50页 |
3.1.2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| 第50页 |
3.1.3 国有企业与垄断经营体制改革 | 第50-52页 |
3.2 私人部门农业研发投入现状 | 第52页 |
3.3 私人部门参与农业科技创新趋势 | 第52-55页 |
3.3.1 企业研发活动增加 | 第53-54页 |
3.3.2 企业R&D人员增长 | 第54页 |
3.3.3 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提高 | 第54-5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四章 私人部门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 | 第56-65页 |
4.1 公共与私人部门农业科技创新的经济解释 | 第56-58页 |
4.1.1 公共部门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经济解释 | 第56页 |
4.1.2 私人部门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经济解释 | 第56-58页 |
4.1.3 私人部门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定位 | 第58页 |
4.2 公共与私人部门农业科技创新的关系 | 第58-62页 |
4.2.1 公共和私人部门共同参与但非合作 | 第59-60页 |
4.2.2 公共部门主导 | 第60-61页 |
4.2.3 私人部门主导 | 第61-62页 |
4.2.4 公私合作 | 第62页 |
4.3 私人部门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影响 | 第62-6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3-65页 |
第五章 私人部门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5-75页 |
5.1 数据基本情况 | 第65页 |
5.2 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| 第65-67页 |
5.2.1 专利保护与研发投入 | 第66页 |
5.2.2 税收优惠与研发投入 | 第66-67页 |
5.2.3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| 第67页 |
5.3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| 第67-70页 |
5.3.1 变量选择 | 第67-69页 |
5.3.2 模型设定与分析方法选择 | 第69-70页 |
5.4 实证结果 | 第70-73页 |
5.4.1 专利保护与加计扣除政策对研发投入总量的影响 | 第70页 |
5.4.2 专利保护与加计扣除政策对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 | 第70-72页 |
5.4.3 稳健性检验 | 第72-7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3-75页 |
第六章 私人部门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案例研究 | 第75-82页 |
6.1 案例分析框架 | 第75-76页 |
6.2 案例概况 | 第76-79页 |
6.2.1 企业概况 | 第76-77页 |
6.2.2 研发情况 | 第77-78页 |
6.2.3 研发合作 | 第78-79页 |
6.3 合作研发问题分析 | 第79-81页 |
6.3.1 利益识别阶段 | 第79-80页 |
6.3.2 合约形成阶段 | 第80页 |
6.3.3 合作运行阶段 | 第80页 |
6.3.4 监督评估阶段 | 第80-81页 |
6.3.5 继续合作阶段 | 第81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81-82页 |
第七章 国外农业研发公私合作模式经验借鉴 | 第82-108页 |
7.1 美国——市场主导与跨国企业投资 | 第82-88页 |
7.1.1 公私研发投入 | 第83-84页 |
7.1.2 农业科研体系 | 第84-85页 |
7.1.3 公私合作政策 | 第85-87页 |
7.1.4 典型合作模式 | 第87-88页 |
7.2 日本——法人制度与产学官 | 第88-98页 |
7.2.1 公私研发投入 | 第89-91页 |
7.2.2 农业科研体系 | 第91页 |
7.2.3 独立法人改革与公私合作 | 第91-97页 |
7.2.4 合作模式总结 | 第97-98页 |
7.3 澳大利亚——行业组织与研发 | 第98-106页 |
7.3.1 公私研发投入 | 第99-102页 |
7.3.2 农业科研体系 | 第102-104页 |
7.3.3 公私合作政策 | 第104页 |
7.3.4 典型合作模式——以谷物研发组织(GRDC)为例 | 第104-106页 |
7.4 本章小结 | 第106-108页 |
第八章 私人部门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构建:一个合作机制 | 第108-120页 |
8.1 合作创新路径选择的理论依据 | 第108-110页 |
8.1.1 公私伙伴关系 | 第108-109页 |
8.1.2 创新价值链 | 第109页 |
8.1.3 基于PPP-IVC理论的私人部门参与路径 | 第109-110页 |
8.2 私人部门参与创新机制的构建 | 第110-117页 |
8.2.1 农业科技创新的参与者 | 第110-112页 |
8.2.2 决策外部环境 | 第112-113页 |
8.2.3 私人部门决策机制 | 第113-116页 |
8.2.4 私人部门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模式构建 | 第116-117页 |
8.3 促进私人部门参与机制构建的具体措施 | 第117-119页 |
8.3.1 确认参与机制建立的条件 | 第117页 |
8.3.2 遵循机制构建的基本流程 | 第117-118页 |
8.3.3 形成私人部门参与的评估机制 | 第118页 |
8.3.4 建立私人部门参与的风险分担机制 | 第118-119页 |
8.3.5 完善私人部门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 | 第119页 |
8.4 本章小结 | 第119-120页 |
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20-124页 |
9.1 研究结论与建议 | 第120-123页 |
9.1.1 研究结论 | 第120-122页 |
9.1.2 对策建议 | 第122-123页 |
9.2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123-1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4-131页 |
致谢 | 第131-133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