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乘客个性化需求的出租车合乘费用优化模型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3 研究现状总结 | 第14-15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2 出租车合乘现状分析 | 第17-29页 |
2.1 出租车合乘特性 | 第17-18页 |
2.1.1 合乘特点 | 第17页 |
2.1.2 合乘组织模式 | 第17-18页 |
2.2 国内外出租车合乘实施情况 | 第18-19页 |
2.2.1 国外合乘实施情况 | 第18-19页 |
2.2.2 国内合乘实施情况 | 第19页 |
2.3 出租车合乘存在问题 | 第19-20页 |
2.3.1 乘客方面 | 第19-20页 |
2.3.2 司机方面 | 第20页 |
2.3.3 经营者方面 | 第20页 |
2.3.4 政府管理者方面 | 第20页 |
2.4 合乘打车软件简介 | 第20-28页 |
2.4.1 服务方式 | 第21-26页 |
2.4.2 国内外合乘打车软件实施情况 | 第26-27页 |
2.4.3 利弊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3 乘客个性化需求指标体系 | 第29-37页 |
3.1 德尔菲法 | 第29-33页 |
3.1.1 专家选取原则 | 第29页 |
3.1.2 专家来源与数量 | 第29-30页 |
3.1.3 调查问卷分析 | 第30-33页 |
3.2 层次分析法 | 第33-35页 |
3.2.1 个性化需求指标分类 | 第34页 |
3.2.2 个性化需求指标分解 | 第34-35页 |
3.3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| 第35-36页 |
3.3.1 个性化需求指标矩阵 | 第36页 |
3.3.2 个性化需求指标权重 | 第3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4 乘客满意度测评体系 | 第37-45页 |
4.1 满意度测评体系 | 第37-39页 |
4.1.1 满意度测评体系构成 | 第37-38页 |
4.1.2 评价原则 | 第38-39页 |
4.1.3 评价标准 | 第39页 |
4.2 模糊综合评价法 | 第39-44页 |
4.2.1 模糊评价模型的建立 | 第39-42页 |
4.2.2 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| 第42-43页 |
4.2.3 评价结果处理 | 第43-44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5 基于乘客个性化需求的合乘费用优化模型 | 第45-57页 |
5.1 模型的目标和约束条件 | 第45-46页 |
5.1.1 合乘目标 | 第45页 |
5.1.2 合乘约束条件 | 第45-46页 |
5.2 模型构建 | 第46-50页 |
5.2.1 模型基本假定 | 第46-47页 |
5.2.2 不同情形分类 | 第47-48页 |
5.2.3 模型求解 | 第48-49页 |
5.2.4 数学模型构建 | 第49-50页 |
5.3 算例分析 | 第50-56页 |
5.3.1 第一种情形 | 第51-52页 |
5.3.2 第二种情形 | 第52-54页 |
5.3.3 第三种情形 | 第54-56页 |
5.4 出租车合乘实施建议 | 第56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结论 | 第57-59页 |
1. 主要结论 | 第57页 |
2. 主要创新点 | 第57-58页 |
3.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附录 调查问卷 | 第63-6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