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粪和中药渣堆肥化过程中水溶有机质特性及细菌结构的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1页 |
1.1 堆肥技术 | 第12-16页 |
1.1.1 堆肥的概念 | 第12页 |
1.1.2 常见的堆肥原料 | 第12-14页 |
1.1.3 有机肥与腐熟度评价 | 第14-16页 |
1.2 堆肥过程的研究 | 第16-19页 |
1.2.1 碳素的迁移转化 | 第16-17页 |
1.2.2 水溶有机质 | 第17-18页 |
1.2.3 微生物演替 | 第18-19页 |
1.3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、意义及主要内容 | 第19-21页 |
1.3.1 立题背景和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3.2 主要内容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堆肥过程理化参数及水溶有机质分析 | 第21-35页 |
2.1 实验材料与设备 | 第21-23页 |
2.1.1 材料与试剂 | 第21-22页 |
2.1.2 仪器设备 | 第22-23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2.1 堆肥实验设计 | 第23-24页 |
2.2.2 水溶有机质提取 | 第24页 |
2.3 测定及分析方法 | 第24-27页 |
2.3.1 堆肥理化参数测定 | 第24-25页 |
2.3.2 DOM分析方法 | 第25-26页 |
2.3.3 数据分析 | 第26-27页 |
2.4 结果与讨论 | 第27-34页 |
2.4.1 理化参数分析 | 第27-30页 |
2.4.2 元素分析 | 第30页 |
2.4.3 UV-Vis分析 | 第30-31页 |
2.4.4 FT-IR分析 | 第31-32页 |
2.4.5 pyrolysis -GC/MS分析 | 第32-34页 |
2.4.6 胶体性质分析 | 第34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堆肥水溶有机质各组分分析 | 第35-43页 |
3.1 实验材料与设备 | 第35-36页 |
3.1.1 材料与试剂 | 第35页 |
3.1.2 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35-36页 |
3.2 试验方法 | 第36-38页 |
3.2.1 树脂的选择及预处理 | 第36-37页 |
3.2.2 水溶有机质各组分的分离 | 第37-38页 |
3.2.3 分析方法 | 第38页 |
3.2.4 数据处理 | 第38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8-42页 |
3.3.1 元素分析结果 | 第38-39页 |
3.3.2 FT-IR分析结果 | 第39-41页 |
3.3.3 粒径及电位分析结果 | 第41-4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四章 堆肥过程细菌结构分析 | 第43-55页 |
4.1 实验材料与设备 | 第43-44页 |
4.1.1 材料与试剂 | 第43-44页 |
4.1.2 仪器设备 | 第44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44-46页 |
4.2.1 基因组DNA提取 | 第44页 |
4.2.2 PCR扩增 | 第44-45页 |
4.2.3 荧光定量 | 第45页 |
4.2.4 Illumina平台文库构建 | 第45-46页 |
4.2.5 Illumina平台测序 | 第46页 |
4.2.6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| 第46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6-54页 |
4.3.1 样品基因组总DNA提取 | 第46-47页 |
4.3.2 样品16S rDNA的PCR产物 | 第47-48页 |
4.3.3 OTUs分析 | 第48-50页 |
4.3.4 物种分类学分析 | 第50-52页 |
4.3.5 Beta多样性分析 | 第52-53页 |
4.3.6 PCA分析 | 第53-5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5-57页 |
5.1 结论 | 第55-56页 |
5.2 展望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6页 |
附录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