准东阜北斜坡区侏罗系头屯河组砂岩中自生绿泥石成因及特征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9-17页 |
1.1 题目来源 | 第9页 |
1.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3.1 国内外自生绿泥石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3.2 研究区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1.4 研究内容、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12-14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4.2 研究思路 | 第13页 |
1.4.3 技术路线 | 第13-14页 |
1.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| 第14-15页 |
1.6 主要成果与认识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7-24页 |
2.1 区域构造背景 | 第17-21页 |
2.1.1 地理位置和构造特征 | 第17-18页 |
2.1.2 构造沉积演化 | 第18-21页 |
2.2 地层特征 | 第21-24页 |
第3章 赋存绿泥石砂岩物质来源及沉积环境 | 第24-33页 |
3.1 砂岩物质来源 | 第24-28页 |
3.1.1 砂岩碎屑组分相对含量分布特征 | 第24页 |
3.1.2 砂岩粘土矿物类型及相对含量分布特征 | 第24-28页 |
3.1.3 砂岩重矿物类型及相对含量分布特征 | 第28页 |
3.2 沉积相分布规律 | 第28-33页 |
第4章 赋存绿泥石砂岩岩石学特征 | 第33-46页 |
4.1 岩石类型及基本特征 | 第33-34页 |
4.2 砂岩骨架组分特征 | 第34-36页 |
4.2.1 碎屑组分特征 | 第34-35页 |
4.2.2 砂岩的成分成熟度 | 第35-36页 |
4.3 填隙组分特征 | 第36-37页 |
4.4 砂岩结构特征 | 第37-39页 |
4.5 砂岩成岩作用特征 | 第39-43页 |
4.5.1 压实—压溶作用 | 第39-40页 |
4.5.2 胶结作用 | 第40-43页 |
4.6 孔隙类型 | 第43-44页 |
4.7 成岩阶段与成岩序列 | 第44-46页 |
第5章 自生绿泥石特征 | 第46-50页 |
5.1 自生绿泥石胶结物的分布特征 | 第46-47页 |
5.2 绿泥石胶结物赋存特征 | 第47-50页 |
第6章 讨论 | 第50-65页 |
6.1 自生绿泥石成因 | 第50-57页 |
6.1.1 自生绿泥石的形成时间 | 第50页 |
6.1.2 物质来源 | 第50-54页 |
6.1.3 成因机制 | 第54-57页 |
6.2 绿泥石包膜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| 第57-65页 |
结论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