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16页 |
1.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论文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1 国外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内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 论文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2 有轨电车运行图编制基础 | 第16-20页 |
2.1 有轨电车运行图作用 | 第16页 |
2.2 有轨电车行车组织特点 | 第16-17页 |
2.3 有轨电车列车运行图编制总体结构 | 第17页 |
2.4 有轨电车运行图主要影响因素 | 第17-18页 |
2.5 有轨电车运行图编制原则 | 第18-19页 |
2.6 有轨电车运行图编制步骤 | 第19-20页 |
3 有轨电车运行图编制模型编制及关键问题 | 第20-37页 |
3.1 有轨电车运行图模型编制分析 | 第20-21页 |
3.1.1 有轨电车运行图编制模型的构成 | 第20页 |
3.1.2 有轨电车运行图编制模型流程图 | 第20-21页 |
3.1.3 模型的已知数据和模型假设 | 第21页 |
3.2 有轨电车运行图时刻表模型及求解算法 | 第21-23页 |
3.2.1 时刻表模型的建立 | 第21-22页 |
3.2.3 时刻表模型求解算法 | 第22-23页 |
3.3 有轨电车运行图车底交路模型及求解算法 | 第23-27页 |
3.3.1 车底交路模型建模思路 | 第23-24页 |
3.3.2 车底交路模型参数 | 第24-25页 |
3.3.3 车底交路模型 | 第25-26页 |
3.3.4 车底交路模型求解算法 | 第26-27页 |
3.4 有轨电车运行图编制关键问题研究 | 第27-34页 |
3.4.1 大小交路模式下通过能力分析 | 第27-31页 |
3.4.2 折返线的选择 | 第31-34页 |
3.5 有轨电车运行图编制实例验证 | 第34-37页 |
3.5.1 车站线路数据 | 第34页 |
3.5.2 仿真结果及分析 | 第34-37页 |
4 有轨电车运行自动调整模型及算法研究 | 第37-49页 |
4.1 有轨电车列车自动调整问题分析 | 第37-38页 |
4.1.1 有轨电车列车自动调整过程 | 第37页 |
4.1.2 有轨电车列车自动调整策略 | 第37-38页 |
4.2 有轨电车列车自动调整模型的建立 | 第38-41页 |
4.2.1 模型相关参数 | 第38页 |
4.2.2 模型目标函数 | 第38-39页 |
4.2.3 模型约束条件 | 第39-40页 |
4.2.4 模型算法选择 | 第40-41页 |
4.3 基于微粒群算法的有轨电车运行自动调整模型求解 | 第41-45页 |
4.3.1 微粒群算法原理 | 第41-42页 |
4.3.2 微粒群算法求解步骤 | 第42-43页 |
4.3.3 微粒编码 | 第43-44页 |
4.3.4 种群生成 | 第44页 |
4.3.5 确定适应度函数 | 第44页 |
4.3.6 算法控制参数选取 | 第44-45页 |
4.4 有轨电车运行自动调整算法实例验证 | 第45-49页 |
5 基于运行图自动编制的有轨电车运营调度系统 | 第49-57页 |
5.1 系统功能 | 第49页 |
5.2 系统设计要求 | 第49-50页 |
5.3 系统总体结构 | 第50-51页 |
5.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| 第51-56页 |
5.4.1 时刻表管理模块 | 第51-52页 |
5.4.2 运行图管理模块 | 第52-53页 |
5.4.3 基础数据维护模块 | 第53-54页 |
5.4.4 行车计划管理模块 | 第54-55页 |
5.4.5 现场显示模块 | 第55页 |
5.4.6 调度命令管理模块 | 第55-56页 |
5.5 系统实用性分析 | 第56-57页 |
结论 | 第57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