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影响机制及其空间效应研究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2-23页 |
| 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2-14页 |
| 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| 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1.2 文献综述 | 第14-20页 |
| 1.2.1 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的研究 | 第14-16页 |
| 1.2.2 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| 第16-18页 |
| 1.2.3 域金融中心竞争力空间效应的研究 | 第18-20页 |
| 1.2.4 相关文献评析 | 第20页 |
| 1.3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| 第20-21页 |
| 1.4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 | 第21-23页 |
| 第2章 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影响机制分析 | 第23-31页 |
| 2.1 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3-26页 |
| 2.1.1 区域金融中心的内涵界定 | 第23-25页 |
| 2.1.2 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内涵界定 | 第25-26页 |
| 2.2 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| 第26-29页 |
| 2.2.1 基于区位理论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6-27页 |
| 2.2.2 基于金融地理学理论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7-28页 |
| 2.2.3 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8-29页 |
| 2.3 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空间效应的理论分析 | 第29-31页 |
| 2.3.1 基于规模经济理论的空间集聚效应 | 第29-30页 |
| 2.3.2 基于发展经济学理论的空间溢出效应 | 第30-31页 |
| 第3章 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的空间效应模型构建 | 第31-39页 |
| 3.1 空间效应模型的介绍 | 第31-34页 |
| 3.1.1 空间计量模型原理 | 第31-32页 |
| 3.1.2 空间杜宾模型效应分解 | 第32-34页 |
| 3.2 空间效应模型的指标选取 | 第34-36页 |
| 3.2.1 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竞争力的衡量 | 第34页 |
| 3.2.2 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选择 | 第34-36页 |
| 3.3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 | 第36-39页 |
| 3.3.1 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选取 | 第36-38页 |
| 3.3.2 空间权重矩阵 | 第38-39页 |
| 第4章 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的空间效应实证分析 | 第39-49页 |
| 4.1 空间效应模型相关检验 | 第39-42页 |
| 4.1.1 空间相关性检验 | 第39-41页 |
| 4.1.2 空间杜宾模型的检验 | 第41-42页 |
| 4.2 空间杜宾模型回归分析 | 第42-44页 |
| 4.2.1 空间杜宾模型极大似然估计 | 第42-43页 |
| 4.2.2 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| 第43-44页 |
| 4.3 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空间效应分析 | 第44-49页 |
| 4.3.1 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的集聚效应 | 第45-47页 |
| 4.3.2 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的溢出效应 | 第47-49页 |
| 第5章 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总体评价与政策建议 | 第49-54页 |
| 5.1 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的总体评价 | 第49-51页 |
| 5.1.1 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时间演化分析 | 第49-50页 |
| 5.1.2 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空间差异分析 | 第50-51页 |
| 5.2 相关政策建议 | 第51-54页 |
| 5.2.1 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| 第51-52页 |
| 5.2.2 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| 第52页 |
| 5.2.3 拓展人力资源交流合作 | 第52-53页 |
| 5.2.4 完善信息服务建设 | 第53-54页 |
| 结论 | 第54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61页 |
| 致谢 | 第61-62页 |
|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| 第62-63页 |
| 附录B 空间杜宾模型Matlab程序 | 第63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