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诗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引言 | 第9-13页 |
一、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现代诗歌教学的问题分析 | 第13-20页 |
一、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考察 | 第13-17页 |
(一)教师“教”的情况 | 第13-15页 |
(二)学生“学”的情况 | 第15-17页 |
二、现代诗歌教学的问题分析 | 第17-20页 |
(一)文体特点淡化 | 第17-18页 |
(二)教学方法单一 | 第18-19页 |
(三)审美教学缺失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现代诗歌教学的文本特点 | 第20-34页 |
一、内容特点 | 第20-24页 |
(一)自我主体的觉醒 | 第20-22页 |
(二)主观情感客观化 | 第22-24页 |
二、形式特点 | 第24-31页 |
(一)诗行的自觉化建构 | 第24-25页 |
(二)表现技巧创新求变 | 第25-31页 |
三、语言特点 | 第31-34页 |
(一)语言高度精炼 | 第31-32页 |
(二)诗性大于常规 | 第32-34页 |
第三章 现代诗歌教学的基本对策 | 第34-55页 |
一、打开诗歌的审美通道 | 第34-38页 |
(一)创设审美情境 | 第35-37页 |
(二)启发联想想象 | 第37-38页 |
二、感悟诗歌的内在美点 | 第38-43页 |
(一)咀嚼情律美 | 第38-40页 |
(二)品味言语美 | 第40-42页 |
(三)体悟主体美 | 第42-43页 |
三、探寻诗歌的意象构成 | 第43-50页 |
(一)弄清意象的张力联系 | 第44-46页 |
(二)把握意象的有序组合 | 第46-48页 |
(三)透视意象的审美蕴含 | 第48-50页 |
四、加强诗歌的审美体验 | 第50-55页 |
(一)触摸画面意境 | 第50-52页 |
(二)注重诗歌类比 | 第52-53页 |
(三)鼓励诗歌仿写 | 第53-55页 |
第四章 现代诗歌教学的案例分析 | 第55-60页 |
结语 | 第60-61页 |
注释 | 第61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目录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