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矿业工程论文--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--矿井支护与设备论文--巷道支护论文

滇西铅锌矿软岩巷道变形及支护技术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意义及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软岩巷道支护支护理论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相关试验研究现状与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1.3 本文依托工程、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依托工程介绍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1.4 技术路线第17-19页
第二章 工程背景概况第19-30页
    2.1 矿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第19-21页
    2.2 矿区气象条件第21页
    2.3 地层岩性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第四系坡积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泥盆系下统向阳寺组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志留系上统栗柴坝组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志留系中统上仁和桥组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志留系下统下仁和桥组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奥陶系第23页
    2.4 区域地质构造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褶皱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断裂第25页
    2.5 地球物理特征及成矿背景第25-26页
    2.6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第26页
    2.7 水文地质条件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7.1 地下水类型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7.2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第27-28页
    2.8 矿山开采概况及选矿概况第28-30页
第三章 岩体力学参数的确定第30-51页
    3.1 岩石的基本力学特性分析第30-31页
    3.2 千枚岩巷道变形特点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千枚岩岩体的基本特征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千枚岩巷道的变形力学机理第32页
    3.3 现场直剪试验第32-36页
    3.4 所取岩样单轴抗压及直剪试验第36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试样制备与装置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单轴抗压试验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直剪试验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试验数据处理及试验存在问题第42页
    3.5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的确定第42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基于RMR分级法和GSI分级法的岩体质量评价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力学参数的确定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上覆岩层重力的确定第49-50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50-51页
第四章 基于FLAC~(3D)的软岩巷道变形模拟第51-71页
    4.1 FLAC~(3D)的特点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FLAC~(3D)的求解过程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FLAC~(3D)本构模型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屈服准则第52-54页
    4.2 有限元分析方案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计算模型区域及几何尺寸第55-56页
    4.3 模型边界条件及监测点的布置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模型边界条件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围岩应力监测第56-57页
    4.4 模拟计算过程第57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模型的初始平衡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巷道开挖过程中位移计算分析第60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巷道开挖过程中应力计算分析第65-69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69-71页
第五章 巷道支护技术研究及方案优化第71-90页
    5.1 巷道支护形式的选择第71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巷道支护选择的原则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软岩巷道支护主要存在的问题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锚杆(索)支护理论第73-76页
    5.2 支护形式及参数确定第76-79页
    5.3 建立数值模拟模型第79-81页
    5.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81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塑性区变化分析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最大主应力变化分析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支护后位移变化分析第84-88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88-90页
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第90-92页
    6.1 主要结论第90-91页
    6.2 论文不足第91-92页
致谢第92-94页
参考文献第94-99页
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第99页
    一、发表的论文第99页
    二、获奖情况第99页

论文共9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股权众筹模式的法律监管制度研究
下一篇:我国环境税实施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