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--工程地质学论文--土质学论文--特殊土质论文

酸侵蚀下红土特性变化及对土石坝坝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21页
    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选题依据第13-14页
    1.2 污染岩土的起源与研究现状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污染岩土的研究起源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外污染岩土的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国内污染岩土的研究现状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红土宏微观特性变化对滑坡的影响研究第17-18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主要内容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第19页
    1.4 研究创新点第19-21页
第二章 污染红土的宏微观结构变化理论分析第21-33页
    2.1 污染红土的腐蚀机理研究和微观结构分析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红土受酸性污染腐蚀过程分析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受污染红土的微结构分析第23-24页
    2.2 成分变化对红土抗剪强度的影响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主要矿物与抗剪强度的关系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次要矿物和次生矿物对抗剪强度的影响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物质构成对红土抗剪强度的影响第27页
    2.3 水环境性质变化对红土抗剪强度的影响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矿化度的影响分析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地下水pH值对红土抗剪的影响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地表水影响红土工程性质的研究第30-31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31-33页
第三章 污染红土物理特性的试验研究第33-51页
    3.1 试验方案与试样制备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试验方案设计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污染源与土样的选取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试样制备过程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试样红土的基本性质第34-35页
    3.2 污染红土的加速寿命试验第3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加速寿命试验的必要性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试剂与浓度的选择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试验过程与结果第36-46页
    3.3 红土被污染后的特性变化机理第46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红土成分的变化分析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微观结构图对比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工程特性的变化机制第48-50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50-51页
第四章 污染对红土坝坡的影响研究第51-63页
    4.1 有限元方法概述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数值模拟的理论背景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算法流程及对输入数据的要求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数值模拟的优势与缺憾分析第52-53页
    4.2 数值模拟过程第53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污染前后的计算模型设计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计算方案与参数选取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污染前后的计算结果第57-59页
    4.3 污染对坝坡的影响第59-62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62-63页
第五章 红土构成与坝坡稳定的关系研究第63-75页
    5.1 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第63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多元线性回归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回归式的检验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逐步回归分析第66-67页
    5.2 红土成分与安全系数的关系式第67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模型与变量选择第67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算式检验与可信度分析第72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72-75页
第六章 污染红土的坝坡分析实例第75-86页
    6.1 工程概况第75-76页
    6.2 水文与地质条件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气象及水文概况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区域地形、地貌第77-78页
    6.3 红土坝料的污染现状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污染源极其恶果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病害部位的红土劣化第78-80页
    6.4 涉水坝坡的安全性能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抗滑抗震安全评价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渗流安全评价第82页
    6.5 除险加固建议第82-84页
    6.6 本章小结第84-86页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6-88页
    7.1 主要结论第86-87页
    7.2 展望和建议第87-88页
致谢第88-90页
参考文献第90-94页
附录: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与成果第94页

论文共9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实证研究
下一篇:国际热钱流动对我国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