移动终端中表情符号的表达交流与应用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序言 | 第10页 |
| 一、移动终端中表情符号的表达交流概述 | 第10-15页 |
| (一)研究背景及方法 | 第10-11页 |
| 1、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| 2、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| 3、眼动测试 | 第11页 |
| (二)相关概念 | 第11-15页 |
| 1、移动终端 | 第11-12页 |
| 2、即时通讯 | 第12页 |
| 3、符号与符号学 | 第12-13页 |
| 4、情感化设计 | 第13-14页 |
| 5、表情包 | 第14-15页 |
| (三)研究意义 | 第15页 |
| 二、即时通讯中表情符号的设计分析 | 第15-33页 |
| (一)情绪的表达 | 第15-30页 |
| 1、情绪的类别 | 第15-22页 |
| (1)基本情绪 | 第15-17页 |
| 1)表达喜 | 第16页 |
| 2)表达怒 | 第16页 |
| 3)表达哀 | 第16-17页 |
| 4)表达乐 | 第17页 |
| (2)其他情绪 | 第17-18页 |
| 1)单纯表达 | 第17-18页 |
| 2)话的概括 | 第18页 |
| 3)复杂意味 | 第18页 |
| (3)实例分析 | 第18-22页 |
| 1)驴小毛 | 第18-20页 |
| 2)暴走漫画 | 第20-22页 |
| 2、表情符号的造型元素 | 第22-25页 |
| (1)点的使用 | 第22-23页 |
| (2)线的使用 | 第23-24页 |
| (3)实例分析——小黄人 | 第24-25页 |
| 3、动作、道具的使用 | 第25-28页 |
| (1)手势 | 第25页 |
| (2)肢体动作 | 第25页 |
| (3)道具 | 第25-26页 |
| (4)实例分析——长草颜团子 | 第26-28页 |
| 4、情绪心理学与表情符号 | 第28-29页 |
| 5、小结 | 第29-30页 |
| (二)表情符号应用分析 | 第30-32页 |
| 1、QQ、微信 | 第30-31页 |
| 2、腾讯微博 | 第31页 |
| 3、Skype | 第31页 |
| 4、阿里旺旺 | 第31-32页 |
| (三)表情使用率分析 | 第32-33页 |
| 三、设计趋势及实践应用 | 第33-41页 |
| (一)、趋势分析 | 第33-36页 |
| 1、丰富性、多样性 | 第33-34页 |
| 2、趋于简化、符号化 | 第34页 |
| 3、互动性、个性化 | 第34-35页 |
| 4、颠覆经典 | 第35-36页 |
| (二)实践应用 | 第36-41页 |
| 1、津小蚁 | 第36-39页 |
| (1)设计背景 | 第36页 |
| (2)设计过程 | 第36-38页 |
| (3)表情延伸及情感表达 | 第38-39页 |
| (4)小结 | 第39页 |
| 2、笑笑蚁系列 | 第39-41页 |
| 四、总结 | 第41-4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2-43页 |
| 致谢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