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

改性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

中文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引言第11-12页
第2章 文献综述第12-18页
    2.1 光催化氧化技术概述第12-13页
    2.2 TiO_2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原理第13页
    2.3 TiO_2光催剂研究进展第13-15页
    2.4 纳米TiO_2的主要制备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水热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溶胶-凝胶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均匀沉淀水热法第16页
    2.5 影响TiO_2光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因素第16-17页
    2.6 立题意义及研究思路第17-18页
第3章 TiO_2光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性能第18-31页
    3.1 实验部分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纳米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纳米TiO_2光催化剂的表征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纳米TiO_2光催化剂性能评价第21页
    3.2 结果与讨论第21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晶相结构分析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红外分析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前驱物硫酸钛溶液p H值对TiO_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焙烧温度对TiO_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前驱物来源对TiO_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硫酸钛溶液存放时间对TiO_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8 TiO_2光催化剂的沉降性第29-30页
    3.3 小结第30-31页
第4章 Ag_3PO_4改性的TiO_2光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性能第31-43页
    4.1 实验部分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Ag_3PO_4改性的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Ag_3PO_4光催化剂的制备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光催化剂表征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光催化剂性能评价第33页
    4.2 结果与讨论第33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晶相分析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TiO_2和Ag_3PO_4改性TiO_2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不同光催化剂催化甲基橙降解性能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Ag_3PO_4添加量对TiO_2光催化甲基橙降解活性影响第38-39页
    4.3 反应条件对 1wt%Ag_3PO_4/TiO_2催化性能的影响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光催化剂用量的影响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底物浓度的影响第40-41页
    4.4 1wt%Ag_3PO_4/TiO_2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稳定性测试第41-42页
    4.5 小结第42-43页
第5章 非金属改性TiO_2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性能第43-54页
    5.1 实验部分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非金属改性TiO_2催化剂的制备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光催化剂的表征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光催化剂性能测试第45页
    5.2 结果与讨论第45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晶相结构分析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TiO_2-800 和C/TiO_2-800 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C添加量对TiO_2-800 光催化甲基橙降解影响性能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C改性不同温度处理的TiO_2光催化性能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C、N改性的TiO_2-800 光催化性能第50-51页
    5.3 反应条件对C/TiO_2催化性能的影响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底物浓度的影响第52-53页
    5.4 小结第53-54页
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4-55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54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54-55页
参考文献第55-59页
附录第59-60页
致谢第60页

论文共6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生育政策调整下已婚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研究--以合肥市为例
下一篇: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研究--以H区Y敬老院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