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1-12页 |
第2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18页 |
2.1 光催化氧化技术概述 | 第12-13页 |
2.2 TiO_2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原理 | 第13页 |
2.3 TiO_2光催剂研究进展 | 第13-15页 |
2.4 纳米TiO_2的主要制备方法 | 第15-16页 |
2.4.1 水热法 | 第15页 |
2.4.2 溶胶-凝胶法 | 第15-16页 |
2.4.3 均匀沉淀水热法 | 第16页 |
2.5 影响TiO_2光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因素 | 第16-17页 |
2.6 立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| 第17-18页 |
第3章 TiO_2光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性能 | 第18-31页 |
3.1 实验部分 | 第18-21页 |
3.1.1 主要仪器与试剂 | 第18-19页 |
3.1.2 纳米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 | 第19-20页 |
3.1.3 纳米TiO_2光催化剂的表征 | 第20-21页 |
3.1.4 纳米TiO_2光催化剂性能评价 | 第21页 |
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21-30页 |
3.2.1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| 第21-22页 |
3.2.2 晶相结构分析 | 第22-24页 |
3.2.3 红外分析 | 第24-25页 |
3.2.4 前驱物硫酸钛溶液p H值对TiO_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3.2.5 焙烧温度对TiO_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3.2.6 前驱物来源对TiO_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3.2.7 硫酸钛溶液存放时间对TiO_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3.2.8 TiO_2光催化剂的沉降性 | 第29-30页 |
3.3 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4章 Ag_3PO_4改性的TiO_2光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性能 | 第31-43页 |
4.1 实验部分 | 第31-33页 |
4.1.1 主要仪器与试剂 | 第31-32页 |
4.1.2 Ag_3PO_4改性的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 | 第32页 |
4.1.3 Ag_3PO_4光催化剂的制备 | 第32页 |
4.1.4 光催化剂表征 | 第32-33页 |
4.1.5 光催化剂性能评价 | 第33页 |
4.2 结果与讨论 | 第33-39页 |
4.2.1 晶相分析 | 第33-35页 |
4.2.2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| 第35-36页 |
4.2.3 TiO_2和Ag_3PO_4改性TiO_2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 | 第36-37页 |
4.2.4 不同光催化剂催化甲基橙降解性能 | 第37-38页 |
4.2.5 Ag_3PO_4添加量对TiO_2光催化甲基橙降解活性影响 | 第38-39页 |
4.3 反应条件对 1wt%Ag_3PO_4/TiO_2催化性能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4.3.1 光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4.3.2 底物浓度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4.4 1wt%Ag_3PO_4/TiO_2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稳定性测试 | 第41-42页 |
4.5 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5章 非金属改性TiO_2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性能 | 第43-54页 |
5.1 实验部分 | 第43-45页 |
5.1.1 主要仪器与试剂 | 第43-44页 |
5.1.2 非金属改性TiO_2催化剂的制备 | 第44-45页 |
5.1.3 光催化剂的表征 | 第45页 |
5.1.4 光催化剂性能测试 | 第45页 |
5.2 结果与讨论 | 第45-51页 |
5.2.1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| 第45-46页 |
5.2.2 晶相结构分析 | 第46-47页 |
5.2.3 TiO_2-800 和C/TiO_2-800 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 | 第47-48页 |
5.2.4 C添加量对TiO_2-800 光催化甲基橙降解影响性能 | 第48-49页 |
5.2.5 C改性不同温度处理的TiO_2光催化性能 | 第49-50页 |
5.2.6 C、N改性的TiO_2-800 光催化性能 | 第50-51页 |
5.3 反应条件对C/TiO_2催化性能的影响 | 第51-53页 |
5.3.1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5.3.2 底物浓度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5.4 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4-55页 |
6.1 结论 | 第54页 |
6.2 展望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附录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