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课题来源 | 第10-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1.3.1 可靠性理论的发展状况 | 第11-14页 |
1.3.2 贝叶斯网络理论的发展状况 | 第14-15页 |
1.3.3 贝叶斯网络理论在系统可靠性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4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思路 | 第16-18页 |
1.4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6-17页 |
1.4.2 研究思路 | 第17-18页 |
1.5 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6 论文结构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贝叶斯网络的基本理论 | 第21-33页 |
2.1 贝叶斯方法 | 第21-23页 |
2.2 贝叶斯网络的概念 | 第23-28页 |
2.3 贝叶斯网络的建模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4 贝叶斯网络推理 | 第29-30页 |
2.5 贝叶斯网络学习 | 第30-31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基于故障树的模糊贝叶斯网络可靠性分析方法 | 第33-55页 |
3.1 引言 | 第33-34页 |
3.2 故障树与贝叶斯网络 | 第34-36页 |
3.2.1 故障树 | 第34-35页 |
3.2.2 故障树向贝叶斯网络的转化 | 第35-36页 |
3.3 模糊贝叶斯网络的构造 | 第36-45页 |
3.3.1 模糊贝叶斯网络节点的描述 | 第36-41页 |
3.3.2 模糊贝叶斯网络的DAG | 第41-42页 |
3.3.3 模糊贝叶斯网络的条件概率表 | 第42-45页 |
3.4 基于故障树的模糊贝叶斯网络可靠性分析方法 | 第45-47页 |
3.4.1 模糊贝叶斯网络的可靠性分析 | 第45-46页 |
3.4.2 模糊贝叶斯网络的重要度分析 | 第46-47页 |
3.5 算例分析 | 第47-54页 |
3.5.1 模糊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建立 | 第48-49页 |
3.5.2 模糊贝叶斯网络根节点先验概率的确定 | 第49-52页 |
3.5.3 概率及重要度的计算 | 第52-53页 |
3.5.4 系统可靠性分析 | 第53-54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四章 基于FMECA的模糊贝叶斯网络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| 第55-73页 |
4.1 引言 | 第55-56页 |
4.2 FMECA中的RPN分析方法 | 第56-57页 |
4.3 基于FMECA的模糊贝叶斯网络的分析方法 | 第57-69页 |
4.3.1 模糊评级的表示 | 第57-64页 |
4.3.2 基于RPN置信结构的模糊规则库 | 第64-66页 |
4.3.3 置信结构形式的模糊规则推理在贝叶斯网络模型中的实现 | 第66-68页 |
4.3.4 RPN值的计算 | 第68-69页 |
4.4 算例分析 | 第69-72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第五章 可靠性分析方法的应用 | 第73-91页 |
5.1 引言 | 第73-74页 |
5.2 电池生产线介绍 | 第74-75页 |
5.3 基于FMECA模糊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| 第75-78页 |
5.4 基于故障树的模糊贝叶斯网络的分析方法 | 第78-89页 |
5.4.1 模型的建立 | 第79-83页 |
5.4.2 根节点先验概率的确定 | 第83-86页 |
5.4.3 概率及重要度的计算 | 第86-87页 |
5.4.4 后验概率的计算 | 第87-88页 |
5.4.5 系统可靠性分析 | 第88-89页 |
5.5 电池生产线可靠性的综合分析 | 第89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89-91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1-93页 |
6.1 结论 | 第91-92页 |
6.2 展望 | 第92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103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103-105页 |
附录 | 第105-115页 |
附录1:置信结构形式的模糊规则库 | 第105-111页 |
附录2:由置信结构形式的模糊规则库转化的条件概率表 | 第111-115页 |
致谢 | 第1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