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法学各部门论文--民法论文

发现权制度法律问题研究

中文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序言第10-12页
一、发现权的属性界定第12-17页
    (一) 发现权属性界定问题的不同学说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 发现权人身权论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2. 发现权知识产权论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3. 发现权兼具人身权和知识产权属性论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4. 发现权属于科学领域的荣誉权论第14-15页
    (二) 发现权应属于新型的知识产权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 发现行为的逻辑性为划归知识产权提供理论支撑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2. “劳动”和“自由价值”使物私有化理论支持发现权划归知识产权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3. 利益平衡的目标成为连接发现权与知识产权的价值纽带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4. 知识产权兼具私权权威和人权意义的本质符合发现权的发展要求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5. 国内外的立法实践为发现权划归知识产权范畴提供了现实支撑第16-17页
二、发现权的主客体第17-21页
    (一) 发现权的主体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 发现权的主体认定在理论和实践中争议较大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 司法实践验证了发现权的主体应为自然人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3. 发现权主体需要满足的资格条件第19页
    (二) 发现权的客体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 发现权客体界定的不同观点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 发现权的客体应为科学发现第20-21页
三、发现权的认定标准第21-23页
    (一) 科学发现的判定标准存诸多争议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 国内外法律规定新颖性是主要认定标准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 新颖性标准无法完全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第21页
    (二) 应该在与一般发现相区分的基础上明确科学发现判断标准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 科学发现具有新颖性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 科学发现具有客观性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3. 科学发现具有科研价值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4. 科学发现仅限于自然科学领域第23页
四、发现权的权利内容制度构建第23-26页
    (一) 发现权权利内容立法不足导致争议不断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 现有法律法规对发现权权利内容的规定过于简略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 理论界对发现权权利内容的认定莫衷一是第23-24页
    (二) 发现权权利内容制度的构建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 发现权的人身权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 发现权的财产权第25-26页
五、发现权的行使及法律限制第26-30页
    (一) 发现权的行使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 发现权的强制许可制度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 发现权的转让制度第27-28页
    (二) 发现权的法律限制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 合理使用制度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 有效期限限制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 发现权人对于科学发现不具有专有性和垄断性第28-30页
结语第30-31页
参考文献第31-33页
致谢第33页

论文共3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论证券交易异常情况的法律规制
下一篇:破产程序中未到期租赁合同处理规则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