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17页 |
1.1 选题背景、目的和意义 | 第14页 |
1.2 论文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| 第14-16页 |
1.2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2.2 论文结构 | 第15-16页 |
1.3 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及己有成果综述 | 第17-24页 |
2.1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| 第17-19页 |
2.1.1 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7-18页 |
2.1.2 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8-19页 |
2.1.3 简要评价 | 第19页 |
2.2 汽车产业竞争力研究概况 | 第19-21页 |
2.3 产业竞争力评估方法 | 第21-24页 |
2.3.1 投入产出法 | 第21页 |
2.3.2 层次分析法 | 第21-22页 |
2.3.3 主成分分析法 | 第22页 |
2.3.4 因子分析法 | 第22页 |
2.3.5 德尔菲法 | 第22页 |
2.3.6 简要评述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安徽省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| 第24-31页 |
3.1 乘用车整车发展现状 | 第24-26页 |
3.2 客车整车发展现状 | 第26-27页 |
3.3 货车整车发展现状 | 第27-29页 |
3.4 汽车零部件及汽车电子行业发展现状 | 第29-30页 |
3.5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安徽省汽车产业竞争力的评估 | 第31-43页 |
4.1 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31-33页 |
4.1.1 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| 第31页 |
4.1.2 安徽省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31-33页 |
4.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| 第33-34页 |
4.3 主成分分析法模型的构建 | 第34-41页 |
4.3.1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 | 第34-35页 |
4.3.2 KMO(Kaiser-Meyer-Olkin)检验和Bartlett检验 | 第35-36页 |
4.3.3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| 第36页 |
4.3.4 主成分的提取 | 第36-38页 |
4.3.5 计算主成分载荷 | 第38-41页 |
4.3.6 主成分的综合得分 | 第41页 |
4.4 安徽省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估结果分析 | 第41-43页 |
4.4.1 总体得分分析 | 第41-42页 |
4.4.2 主成分分析 | 第42-43页 |
第五章 提升安徽省汽车产业竞争力初步分析 | 第43-47页 |
5.1 完善汽车产业链,扩大汽车产业规模 | 第43页 |
5.2 积极引进国外合作伙伴,提升技术竞争力 | 第43-45页 |
5.3 积极争取四大汽车产业集团在皖设立生产基地,提升生产竞争力 | 第45-46页 |
5.4 推动产品在特定领域取得突破,提升产品附加值 | 第46-47页 |
第六章 推进“互联网+”提升安徽省汽车产业竞争力 | 第47-60页 |
6.1 互联网发展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| 第47-49页 |
6.2 国内外“互联网+”汽车发展现状 | 第49-56页 |
6.2.1 国外“互联网+”汽车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| 第51-53页 |
6.2.2 国内“互联网+”汽车发展现状 | 第53-56页 |
6.3 安徽省发展“互联网+”汽车的路径及政策建议 | 第56-60页 |
6.3.1 安徽省自动驾驶汽车发展对策建议 | 第57-58页 |
6.3.2 安徽省智能交通体系发展对策建议 | 第58页 |
6.3.3“互联网+”背景下安徽省汽车商业模式发展对策建议 | 第58-60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0-62页 |
7.1 全文总结 | 第60页 |
7.2 研究展望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| 第64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