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23页 |
1.1 膜蒸馏概述 | 第10-11页 |
1.2 膜蒸馏用膜 | 第11-14页 |
1.2.1 膜蒸馏用膜的性能与结构 | 第11-13页 |
1.2.2 膜污染现象和清洗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3 超疏水改性 | 第14-19页 |
1.3.1 超疏水的定义 | 第14-16页 |
1.3.2 超疏水表面制备技术 | 第16-19页 |
1.3.3 超疏水技术的改进方向 | 第19页 |
1.4 疏水表面的亲水化改性技术 | 第19-21页 |
1.4.1 膜表面的亲水改性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4.2 亲水-疏水复合多孔膜 | 第20-21页 |
1.4.3 亲水-疏水复合多孔膜的发展前景 | 第21页 |
1.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23-33页 |
2.1 浸没沉淀法制备聚偏氟乙烯平板膜 | 第23-24页 |
2.1.1 实验药品以及实验装置 | 第23-24页 |
2.1.2 实验方法 | 第24页 |
2.2 溶液相转移法制备PVDF超疏水膜 | 第24-25页 |
2.2.1 实验材料及仪器 | 第24-25页 |
2.2.2 实验步骤 | 第25页 |
2.3 均相沉淀法制备PVDF亲水-超疏水复合膜 | 第25-27页 |
2.3.1 实验材料及仪器 | 第25-26页 |
2.3.2 实验步骤 | 第26-27页 |
2.4 PVDF平板膜的性能测试及表征 | 第27-29页 |
2.4.1 PVDF平板膜表面接触角的测量方法 | 第27页 |
2.4.2 PVDF平板膜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| 第27页 |
2.4.3 PVDF平板膜孔隙率的测量方法 | 第27-28页 |
2.4.4 PVDF平板膜孔径分布的测量方法 | 第28页 |
2.4.5 PVDF平板膜表面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| 第28页 |
2.4.6 PVDF平板膜的液体突破压力的测量 | 第28页 |
2.4.7 PVDF平板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| 第28-29页 |
2.5 直接接触膜蒸馏测试 | 第29-33页 |
2.5.1 PVDF平板膜的DCMD测试 | 第30页 |
2.5.2 PVDF超疏水平板膜的DCMD测试 | 第30-31页 |
2.5.3 PVDF亲水-超疏水复合膜的DCMD测试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浸没沉淀法制备聚偏氟乙烯平板膜 | 第33-41页 |
3.1 PVDF平板膜的结构性能综合分析 | 第33-39页 |
3.1.1 铸膜液中不同的DMF/NMP对PVDF膜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| 第33-36页 |
3.1.2 铸膜液中不同的DMF/NMP对PVDF平板膜形貌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1.3 铸膜液中不同的DMF/NMP对PVDF平板膜粗糙度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3.2 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第四章 PVDF超疏水膜的制备与研究 | 第41-60页 |
4.1 PVDF超疏水平板膜的结构和性能 | 第41-58页 |
4.1.1 PVDF浓度对于PVDF超疏水膜疏水性能和结构形貌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4.1.2 PG浓度对于PVDF超疏水膜疏水性能和结构形貌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4.1.3 涂覆液温度对于PVDF超疏水膜疏水性能和结构形貌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4.1.4 空气蒸发时间对于PVDF超疏水膜疏水性能和结构形貌的影响 | 第47-49页 |
4.1.5 凝固浴温度对于PVDF超疏水膜疏水性能和结构形貌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4.1.6 原膜和PVDF超疏水平板膜的孔隙率、液体突破压力、涂覆层厚度、平均孔径和孔径分布 | 第51-52页 |
4.1.7 PVDF超疏水平板膜的原子显微镜观察 | 第52-54页 |
4.1.8 原膜和PVDF超疏水平板膜的膜蒸馏测试 | 第54-57页 |
4.1.9 改性后PVDF膜的稳定性测试 | 第57-58页 |
4.2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五章 PVDF超疏水平板膜的亲水化改性研究 | 第60-73页 |
5.1 PVDF亲水-超疏水复合膜的结构与特征 | 第60-72页 |
5.1.1 PVDF亲水-超疏水复合膜的表面形貌的观察 | 第61-64页 |
5.1.2 PVDF亲水-超疏水复合膜的孔径结构的测试 | 第64-67页 |
5.1.3 PVDF亲水-超疏水复合膜表面的红外表征 | 第67页 |
5.1.4 PVDF亲水-超疏水复合膜的稳定性测试 | 第67-68页 |
5.1.5 PVDF亲水-超疏水复合膜的膜蒸馏实验 | 第68-72页 |
5.2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3-75页 |
6.1 结论 | 第73页 |
6.2 展望 | 第73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81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81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