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2-18页 |
第一节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4页 |
一、课题来源 | 第12-14页 |
二、研究目的 | 第14页 |
三、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14-16页 |
第三节 创新点 | 第16-18页 |
第一章 方言的概念 | 第18-22页 |
第一节 方言 | 第18-19页 |
一、形成 | 第18页 |
二、分布与分类 | 第18-19页 |
第二节 闽方言 | 第19-22页 |
一、形成 | 第19页 |
二、分布与分类 | 第19-22页 |
第二章 闽方言特点 | 第22-26页 |
第一节 语音方面的特点 | 第22-24页 |
一、声母 | 第22页 |
二、韵母 | 第22-23页 |
三、声调 | 第23-24页 |
第二节 词汇方面的特点 | 第24-25页 |
一、保留古代的语词多 | 第24页 |
二、单音节词多 | 第24页 |
三、一部分闽方言词为舶来语(印度尼西亚-马来语) | 第24页 |
四、同义反词 | 第24-25页 |
第三节 语法方面的特点 | 第25-26页 |
一、数词“一”和指示词“这”、“那”的省略 | 第25页 |
二、动词“有”的特殊用法 | 第25页 |
三、宾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常见 | 第25页 |
四、特殊的比较方式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| 第26-38页 |
第一节 语音问题 | 第26-30页 |
一、不会读唇齿声母f即“轻唇归重唇” | 第26页 |
二、不会读古“知彻澄”声母字 | 第26-27页 |
三、变调 | 第27-28页 |
四、不会读撮口呼韵母(没有y-韵) | 第28页 |
五、前后鼻音混淆 | 第28页 |
六、不会发儿化韵 | 第28-29页 |
七、很难掌握词语的轻重音格式,轻声音节易混淆 | 第29-30页 |
第二节 词汇问题 | 第30-33页 |
一、古汉留存 | 第30-31页 |
二、单音节词汇较多 | 第31页 |
三、特殊表达 | 第31页 |
四、名词误用为形容词 | 第31-32页 |
五、动词尝试态误用 | 第32页 |
六、形容词误用 | 第32页 |
七、能愿动词误用 | 第32-33页 |
八、滥用动词“讲” | 第33页 |
第三节 语法问题 | 第33-38页 |
一、有+VP句频繁 | 第33-35页 |
三、被动句缺少介词“被” | 第35页 |
四、直接用“用”修饰动词 | 第35页 |
五、语序不当 | 第35-38页 |
第四章 方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消极影响 | 第38-44页 |
第一节 在语文教学中的消极影响 | 第38-41页 |
一、方言区教师自身普通话不规范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果 | 第38-39页 |
二、方言区语音与普通话差异大为教学带来干扰 | 第39页 |
三、由于方言习惯导致词类与方言词汇的误用 | 第39-40页 |
四、由于方言习惯导致语法病句频现 | 第40页 |
五、影响语文课的语言美 | 第40-41页 |
六、影响口语清晰度 | 第41页 |
第二节 对学生思维的消极影响 | 第41-44页 |
一、需要从方言转换到普通话,阻碍语言表达 | 第41-42页 |
二、表达生硬单一,词汇贫乏 | 第42-44页 |
第五章 方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影响 | 第44-50页 |
第一节 对文化、传统继承的积极影响 | 第44-47页 |
一、有利于继承传统 | 第44-46页 |
二、有利于开展乡土教育 | 第46页 |
三、方言具有娱乐性 | 第46-47页 |
第二节 对基础知识的积极影响 | 第47-50页 |
一、方言是提高古诗文学习鉴赏的有效途径 | 第47-48页 |
二、有助于正音正字 | 第48页 |
三、方言辅助文学作品欣赏 | 第48-50页 |
第六章 对策及建议 | 第50-60页 |
第一节 方言的消极影响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| 第50-57页 |
一、大力推广校园普通话和正音教育 | 第50-51页 |
二、加强教师普通话培训工作 | 第51-53页 |
三、开展地方性校本教材教育 | 第53-55页 |
四、培养学生的普通话思维习惯 | 第55-56页 |
五、针对性的教学 | 第56-57页 |
第二节 方言的积极影响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| 第57-60页 |
一、用方言朗读古诗词,解读文言文 | 第57-58页 |
二、开展适当的方言教学游戏 | 第58页 |
三、编制乡土教材,组织学生系统学习方言 | 第58-60页 |
结语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