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符号对照表 | 第14-16页 |
缩略语对照表 | 第16-2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1-31页 |
1.1 雷达成像发展概况 | 第21-25页 |
1.1.1 SAR国内外发展概况 | 第22-23页 |
1.1.2 ISAR国内外发展概况 | 第23-25页 |
1.2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25-29页 |
1.2.1 雷达成像发展的新动态与新趋势 | 第25-28页 |
1.2.2 本文研究意义 | 第28-29页 |
1.3 本文内容安排 | 第29-31页 |
第二章 数据域双基地ISAR图像融合方法 | 第31-55页 |
2.1 引言 | 第31-32页 |
2.2 单基地ISAR成像原理 | 第32-33页 |
2.3 双基地ISAR成像模型 | 第33-36页 |
2.3.1 几何模型 | 第33-34页 |
2.3.2 成像分析 | 第34-36页 |
2.4 双基地ISAR图像的数据域融合方法 | 第36-38页 |
2.5 基于子孔径分解和特征匹配的参数估计 | 第38-46页 |
2.5.1 转角速度估计 | 第38-42页 |
2.5.2 半双基地角估计 | 第42-46页 |
2.6 仿真实验与分析 | 第46-53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第三章 多基地分布式ISAR提高方位分辨率方法研究 | 第55-77页 |
3.1 引言 | 第55-56页 |
3.2 分布式ISAR成像几何模型 | 第56-59页 |
3.3 多基地分布式雷达ISAR成像方法 | 第59-67页 |
3.3.1 分布式ISAR提高横向分辨率原理 | 第59-61页 |
3.3.2 成像模型的一些讨论 | 第61-63页 |
3.3.3 改进的分布式ISAR雷达相干化拼接方法 | 第63-64页 |
3.3.4 仿真试验与分析 | 第64-67页 |
3.4 基于稀疏优化的分布式ISAR成像 | 第67-75页 |
3.4.1 观测间隔存在时分布式ISAR模型构建 | 第67-69页 |
3.4.2 稀疏优化求解算法 | 第69-71页 |
3.4.3 仿真试验与分析 | 第71-7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75-77页 |
第四章 大转角雷达成像的子孔径图像融合增强方法 | 第77-91页 |
4.1 引言 | 第77-78页 |
4.2 大转角雷达成像分析 | 第78-81页 |
4.2.1 大转角成像模型 | 第78-79页 |
4.2.2 大转角成像的子孔径算法 | 第79-81页 |
4.3 基于稀疏非负矩阵分解的全孔径图像合成 | 第81-85页 |
4.3.1 稀疏非负矩阵分解(SENMF)原理 | 第81-83页 |
4.3.2 全孔径图像合成的乘性迭代算法 | 第83-84页 |
4.3.3 处理步骤流程 | 第84-85页 |
4.4 仿真试验与分析 | 第85-8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89-91页 |
第五章 微波雷达关联成像技术 | 第91-127页 |
5.1 引言 | 第91-92页 |
5.2 量子关联成像原理 | 第92-95页 |
5.3 微波关联成像原理 | 第95-104页 |
5.3.1 微波关联成像信号模型 | 第95-97页 |
5.3.2 随机辐射场的产生 | 第97-100页 |
5.3.3 阵面排布对辐射场影响 | 第100-104页 |
5.4 基于压缩感知的超分辨关联成像方法 | 第104-113页 |
5.4.1 压缩感知框架下的成像模型 | 第104-106页 |
5.4.2 微波暗室试验与分析 | 第106-113页 |
5.5 基于微波关联的前视三维雷达成像 | 第113-125页 |
5.5.1 原理与信号模型 | 第113-116页 |
5.5.2 仿真实验与分析 | 第116-123页 |
5.5.3 外场实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| 第123-125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25-127页 |
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| 第127-131页 |
6.1 本文工作总结 | 第127-128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128-13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1-143页 |
致谢 | 第143-14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45-1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