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文献综述 | 第13-27页 |
前言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猪精液保存的研究进展 | 第14-25页 |
1.1 国内外猪人工授精的研究进展 | 第14-15页 |
1.2 猪精液的特点与精子的功能 | 第15-16页 |
1.2.1 猪精子体内发生机制 | 第15页 |
1.2.2 猪精液的特点 | 第15-16页 |
1.2.3 猪精子获能与顶体反应 | 第16页 |
1.3 猪精子代谢 | 第16-17页 |
1.3.1 精子代谢与糖酵解 | 第16-17页 |
1.3.2 精子代谢与精子受精能力能量来源 | 第17页 |
1.4 猪精液的保存 | 第17-19页 |
1.4.1 常温保存 | 第17-18页 |
1.4.2 低温保存 | 第18页 |
1.4.3 冷冻保存 | 第18-19页 |
1.5 猪精液保护剂 | 第19-21页 |
1.5.1 抗氧化剂 | 第20页 |
1.5.2 抗冻保护剂 | 第20-21页 |
1.6 猪精液保存与微生物 | 第21-22页 |
1.7 猪精液保存质量评估 | 第22-25页 |
1.7.1 精子活力 | 第22页 |
1.7.2 质膜完整率 | 第22-23页 |
1.7.3 顶体完整率 | 第23页 |
1.7.4 ROS水平检测 | 第23页 |
1.7.5 精子质膜过氧化情况检测 | 第23-24页 |
1.7.6 总抗氧化能力活性检测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鞣花酸的研究进展 | 第25-27页 |
2.1 鞣花酸的来源及理化性质 | 第25页 |
2.2 鞣花酸的生物学功能 | 第25-27页 |
2.2.1 抗氧化作用 | 第25-26页 |
2.2.2 鞣花酸的抗菌抗炎作用 | 第26-27页 |
试验部分 | 第27-49页 |
第三章 鞣花酸在猪精液常温保存中的作用 | 第27-40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7-30页 |
3.1.1 主要试验试剂 | 第27页 |
3.1.2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27-28页 |
3.1.3 主要溶液的配制 | 第28页 |
3.1.4 试验动物与采集精液 | 第28页 |
3.1.5 原精液品质检测 | 第28页 |
3.1.6 精液处理与保存 | 第28-29页 |
3.1.7 精液保存质量检测 | 第29-30页 |
3.1.7.1 CASA检测精子活力 | 第29页 |
3.1.7.2 猪精子质膜完整性的检测 | 第29页 |
3.1.7.3 猪精子顶体完整性的检测 | 第29-30页 |
3.2 数据处理 | 第30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0-37页 |
3.3.1 猪精液鲜精品质检测 | 第30-31页 |
3.3.2 添加鞣花酸对猪精子活力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3.3.3 添加鞣花酸对猪精子质膜完整率的影响 | 第32-34页 |
3.3.4 添加鞣花酸对猪精子顶体完整率的影响 | 第34-36页 |
3.3.5 添加鞣花酸对猪精子活力参数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4 讨论 | 第37-40页 |
第四章 鞣花酸在猪精液常温保存中对于精子的作用途径 | 第40-45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0-41页 |
4.1.1 主要试验试剂 | 第40页 |
4.1.2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40页 |
4.1.3 试验动物与精液采集 | 第40页 |
4.1.4 原精液品质检测 | 第40页 |
4.1.5 精液的处理与保存 | 第40页 |
4.1.6 精子的氧化损伤检测 | 第40-41页 |
4.1.6.1 DCFH-DA法检测精子细胞内ROS水平 | 第40-41页 |
4.1.6.2 精子LPO水平检测 | 第41页 |
4.1.6.3 总抗氧化能力的检测 | 第41页 |
4.2 数据处理 | 第41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1-43页 |
4.3.1 鞣花酸有助于清除精子细胞内的ROS | 第41-42页 |
4.3.2 鞣花酸能有效降低猪精子的脂质过氧化水平 | 第42-43页 |
4.3.3 鞣花酸有助于提高猪精子的总抗氧化能力 | 第43页 |
4.4 讨论 | 第43-45页 |
第五章 鞣花酸对猪精子抗冷打击的影响 | 第45-48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5-46页 |
5.1.1 试验动物 | 第45页 |
5.1.2 主要试验试剂 | 第45页 |
5.1.3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45页 |
5.1.4 精子的冷打击处理 | 第45-46页 |
5.1.5 精子活力的检测 | 第46页 |
5.2 数据处理 | 第46页 |
5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6页 |
5.4 讨论 | 第46-48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| 第48-49页 |
结论 | 第48页 |
创新点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