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1-37页 |
一、研究对象的界定 | 第12-26页 |
二、苏商伦理研究综述 | 第26-35页 |
三、苏商伦理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 | 第35-37页 |
第二章 传统苏商伦理溯源 | 第37-58页 |
第一节 传统苏商伦理形成的历史背景 | 第37-44页 |
一、重本抑末与明初苏商的社会地位 | 第37-39页 |
二、富庶充裕的江南自然资源 | 第39-40页 |
三、明末清初苏商影响力与社会地位的提高 | 第40-44页 |
第二节 传统苏商伦理的主要特征 | 第44-58页 |
一、重义轻利、本末兼顾的儒家伦理特点 | 第44-47页 |
二、柔和包容、低调隐忍的水乡文化特征 | 第47-53页 |
三、绅商相通、崇尚实干的吴韵汉风特色 | 第53-55页 |
四、自给自足、发家致富的坐商经营作风 | 第55-58页 |
第三章 近代苏商伦理的变革 | 第58-94页 |
第一节 近代苏商伦理转变的历史背景 | 第58-72页 |
一、鸦片战争: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| 第59-64页 |
二、农民革命: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 | 第64-69页 |
三、改良主义:自上而下的洋务运动 | 第69-72页 |
第二节 近代思想变革对苏商伦理的影响 | 第72-82页 |
一、"师夷长技,中体西用"的洋务思想 | 第72-77页 |
二、"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"的民族情感 | 第77-79页 |
三、"创立民国,平均地权"的革命思潮 | 第79-82页 |
第三节 近代苏商伦理转变的主要特征 | 第82-94页 |
一、从"自给自足"向"通商竞争"转变 | 第83-85页 |
二、从"重义轻利"向"义利并重"转变 | 第85-89页 |
三、从"隐忍低调"向"内展外拓"转变 | 第89-94页 |
第四章 现代苏商伦理的转型 | 第94-145页 |
第一节 关于现代苏商伦理转型的问卷调查 | 第94-108页 |
一、增强"50后"老年苏商的道德责任 | 第95-99页 |
二、健全"60后"中年苏商的道德人格 | 第99-103页 |
三、强化"70后"青年苏商的道德实践 | 第103-108页 |
第二节 现代苏商伦理与国内著名商帮伦理的比较和分析 | 第108-114页 |
一、与浙商伦理特征的比较 | 第108-110页 |
二、与鲁商伦理特征的比较 | 第110页 |
三、与粤商伦理特征的比较 | 第110-112页 |
四、与闽商伦理特征的比较 | 第112-114页 |
第三节 现代苏商伦理转型的基本原则 | 第114-120页 |
一、注重价值导向,兼顾效率公平的原则 | 第114-115页 |
二、坚持以人为本,协调劳资关系的原则 | 第115-117页 |
三、统筹生态资源,实现持续发展的原则 | 第117-118页 |
四、健全现代制度,创建和谐企业的原则 | 第118-120页 |
第四节 现代苏商伦理转型的主要内容 | 第120-145页 |
一、现代苏商需要更强的科学理性精神 | 第120-124页 |
二、现代苏商需要更强的创新创优精神 | 第124-129页 |
三、现代苏商需要更强的诚信守法精神 | 第129-135页 |
四、现代苏商需要更强的人文关怀精神 | 第135-140页 |
五、现代苏商需要更强的团结合作精神 | 第140-145页 |
第五章 苏商伦理的社会价值 | 第145-181页 |
第一节 古代江苏社会的长期稳定与传统苏商伦理的整合功能 | 第145-152页 |
一、传统苏商伦理在经济上的补充功能 | 第146-147页 |
二、传统苏商伦理在政治上的推动功能 | 第147-150页 |
三、传统苏商伦理在文化上的整合功能 | 第150-152页 |
第二节 江苏近代化进程与近代苏商伦理的调节功能 | 第152-162页 |
一、近代苏商伦理与实业生产 | 第152-154页 |
二、近代苏商伦理与维护市场秩序 | 第154-156页 |
三、近代苏商伦理与社会建设 | 第156-159页 |
四、近代苏商伦理与政治参与 | 第159-162页 |
第三节 江苏率先实现现代化与现代苏商伦理的推动功能 | 第162-181页 |
一、苏商伦理在江苏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| 第162-164页 |
二、苏商伦理在江苏政治建设中的参与作用 | 第164-168页 |
三、苏商伦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| 第168-170页 |
四、苏商伦理在文化江苏建设中的推进作用 | 第170-1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1-190页 |
在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| 第190-191页 |
致谢 | 第191-1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