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镇政府性债务的形成与治理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6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3 现有研究述评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目标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6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6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1.3.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6页 |
1.4 研究方法、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| 第18-22页 |
2.1 理论基础 | 第18-19页 |
2.1.1 政府债务相关理论 | 第18页 |
2.1.2 债务风险相关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2 我国乡镇政府性债务的概念 | 第19页 |
2.3 我国乡镇政府性债务的特点 | 第19-20页 |
2.4 我国乡镇政府性债务的分类 | 第20-22页 |
第三章 我国乡镇政府性债务现状 | 第22-25页 |
3.1 我国不同地域乡镇政府性债务负担情况 | 第22-24页 |
3.2 我国乡镇政府性债务负担特点 | 第24-25页 |
第四章 我国乡镇政府性债务形成原因分析 | 第25-33页 |
4.1 财政权限与管理权限不成正比 | 第25-27页 |
4.2 乡镇公务员考核机制存在问题 | 第27-29页 |
4.2.1 主要领导任职期限过短 | 第27-28页 |
4.2.2 以经济指标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机制 | 第28页 |
4.2.3 无完整系统的离任审计制度 | 第28-29页 |
4.3 乡镇融资平台债务负担严重 | 第29-31页 |
4.3.1 融资平台融资成本过大 | 第29-30页 |
4.3.2 融资平台权责不清 | 第30-31页 |
4.3.3 融资模式过于单一 | 第31页 |
4.3.4 融资平台人员专业素质欠缺 | 第31页 |
4.4 无债务风险预警系统 | 第31-33页 |
第五章 我国乡镇政府性债务治理措施 | 第33-45页 |
5.1 合理确定财权与事权的比例 | 第33-37页 |
5.1.1 科学定位乡镇经济职能 | 第33-35页 |
5.1.2 深化分税制度 | 第35-36页 |
5.1.3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| 第36-37页 |
5.2 完善公务员考核机制 | 第37-40页 |
5.2.1 合理安排领导任职期限 | 第37-38页 |
5.2.2 弱化经济指标,多因素考核 | 第38页 |
5.2.3 细化离任审计制度,建立债务负责制 | 第38-40页 |
5.3 控制融资平台债务总量 | 第40-43页 |
5.3.1 降低融资成本 | 第40-41页 |
5.3.2 规范融资平台操作 | 第41页 |
5.3.3 丰富融资模式 | 第41-42页 |
5.3.4 提高融资人员素质 | 第42-43页 |
5.4 建立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平台 | 第43-45页 |
5.4.1 构建预警平台组织体系 | 第43-44页 |
5.4.2 搭建预警平台预警系统 | 第44页 |
5.4.3 完善预警平台监督措施 | 第44-45页 |
结论 | 第45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51-52页 |
致谢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