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特种医学论文--运动医学论文

不同冷疗方式对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性肌肉微损伤时序性恢复的影响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中英文缩略语表第8-11页
1 前言第11-31页
    1.1 文献综述第12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运动性肌肉微损伤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冷疗第14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.1 冷水浸泡疗法的定义及作用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.2 冷热水交替疗法的定义及作用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.3 超低温冷疗第17-29页
    1.2 选题依据第29-30页
    1.3 研究技术路线图第30-31页
2.研究方法第31-42页
    2.1 研究对象与分组第31页
    2.2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31-33页
    2.3 实验方案第33-37页
    2.4 实验环境控制第37页
    2.5 测试指标选择依据及检测方法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身高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体重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最大摄氧量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主观量表评价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5 纵跳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6 握力第40页
    2.6 生化指标的选择与处理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肌酸激酶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乳酸脱氢酶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2.6.3 肌红蛋白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2.6.4 C反应蛋白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2.6.5 白介素-6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2.6.6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-1第41页
    2.7 统计方法第41-42页
3 研究结果第42-86页
    3.1 不同干预手段对受试者主观量表指标的影响第42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VAS量表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RPE量表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BORG量表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深睡眠量表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PQSI量表第54-59页
    3.2 不同干预手段对受试者生化指标的影响第59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CK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LDH第62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MB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CRP第68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IL-6第71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SICAM-1第74-77页
    3.3 不同干预手段对受试者运动能力指标的影响第77-8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纵跳高度第77-8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握力大小第80-8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跑动距离第83-86页
4 分析与讨论第86-105页
    4.1 运动性肌肉微损伤模型的方法标准与实验间隔依据第86-87页
    4.2 不同干预手段对受试者主观量表指标的影响第87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肌肉酸痛量表第87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睡眠量表第90-92页
    4.3 不同干预手段对受试者生化指标的影响第92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骨骼肌损伤标志物第92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炎症反应标志物第95-99页
    4.4 不同干预手段对受试者运动能力指标的影响第99-102页
    4.5 超低温冷疗改善运动性肌肉微损伤的可能原因第102-10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促进溶酶体膜稳定第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降低组织温度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减少炎症因子数量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诱导肌细胞调亡第104-105页
5 结论与建议第105-106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105页
    5.2 建议第105-106页
6 创新点与不足点第106-107页
7 致谢第107-108页
8 参考文献第108-116页
9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参与的课题与专利第116-117页
附件 1第117-118页
附件 2第118-119页
附件 3第119-120页
附件 4第120-122页
附件 5第122页

论文共12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“营改增”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影响的研究--以汤原县为例
下一篇:乡镇政府性债务的形成与治理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