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导言 | 第9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 | 第10-13页 |
1.1.1 社会变革的转型期 | 第10-11页 |
1.1.2 当代城市发展需求 | 第11-12页 |
1.1.3 生态审美与民族情怀的遗失 | 第12-13页 |
1.2 课题研究概念及范围界定 | 第13-16页 |
1.2.1 “原生态”的景观开发 | 第14-15页 |
1.2.2 “再生态”的景观介入 | 第15页 |
1.2.3 景观设计的“最小干预手段” | 第15-16页 |
1.3 课题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外差异 | 第16-17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7页 |
1.4 课题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1.4.1 实证案例分析法 | 第17页 |
1.4.2 文献阅读对比分析法 | 第17页 |
1.4.3 多学科关联分析法 | 第17-18页 |
1.4.4 比较法 | 第18页 |
1.5 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生态景观的现状反思 | 第19-28页 |
2.1 环保思潮下“伪生态”的反思 | 第19-22页 |
2.1.1 生态景观的发展势态 | 第19页 |
2.1.2 生态景观的“现状缺失” | 第19-21页 |
2.1.3 生态设计的视觉形式化 | 第21-22页 |
2.2 生态恢复的实践谬误 | 第22-24页 |
2.2.1 直观生态用地匮乏 | 第22-23页 |
2.2.2 人文生态价值偏差 | 第23-24页 |
2.2.3 可持续发展口号化 | 第24页 |
2.3 不可逆的时代进程与全球化格局 | 第24-26页 |
2.3.1 传统设计理念向生态学理念的价值转向 | 第24-26页 |
2.3.2 生态景观“自然性”与“人为性”的哲学思辨 | 第26页 |
2.4 景观的“再生态”发展需求 | 第26-28页 |
2.4.1 重塑生态平衡的的美学依据 | 第26页 |
2.4.2 生命原则与循环资源的转换机制 | 第26-28页 |
第3章 国内外案例剖析与现状比对分析 | 第28-34页 |
3.1生态例子—阿姆斯特丹机场公园 | 第28-29页 |
3.2 再生态的例子—Aire河畔花园与原始河道复兴 | 第29-30页 |
3.3 生态例子—漂浮的连接:哈尔滨文化中心湿地公园 | 第30-32页 |
3.4 再生态例子—从棕地到公园,宁波生态走廊 | 第32-34页 |
第4章 解决我国生态体系构建问题的设计策略 | 第34-54页 |
4.1 “隐于自然”的设计原则 | 第34-41页 |
4.1.1 生态从细节入手 | 第34-36页 |
4.1.2 中国传统美学哲学的再现 | 第36-38页 |
4.1.3 强化连续性的原则 | 第38-40页 |
4.1.4 原始生态美与现代美学的契合 | 第40-41页 |
4.2 尊重地域人文与历史传统的设计原则 | 第41-43页 |
4.2.1 合理定位不同生态用地 | 第41页 |
4.2.2 综合生态价值的利用与开发 | 第41-42页 |
4.2.3 景观设计“三大尊重” | 第42-43页 |
4.3 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 | 第43-48页 |
4.3.1 设计遵循道法自然 | 第43-45页 |
4.3.2 构建合理生态缓冲区 | 第45-46页 |
4.3.3 弹性边界的景观塑造 | 第46-47页 |
4.3.4 科技手段的“恢复介入” | 第47-48页 |
4.4 最小干预手段指导生态设计 | 第48-54页 |
4.4.1 人工手段与技术的综合优化 | 第49-50页 |
4.4.2 城市肌理与自然体态相得益彰 | 第50-51页 |
4.4.3 功能与形式的因势利导 | 第51-52页 |
4.4.4 发展与保护的双赢格局 | 第52-54页 |
结语 | 第54-56页 |
附图 | 第56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