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

厌氧产磷化氢系统不同培养阶段的运行效能及菌群结构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2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及危害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磷污染的控制及回收问题第13-14页
    1.2 污水生物除磷技术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传统生物除磷技术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新型生物除磷技术第14-16页
    1.3 磷化氢的研究状况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磷化氢的性质及分析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磷化氢的生物产生机制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磷化氢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及意义第18-20页
    1.4 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在产磷化氢过程中的作用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脱氢酶的活性和作用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和作用第21-22页
    1.5 分子生物学分析技术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16S rDNA序列分析技术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厌氧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第22-24页
    1.6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课题的来源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课题研究的内容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6.4 课题的技术路线第26-27页
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7-41页
    2.1 接种泥源第27页
    2.2 人工培养液第27页
    2.3 试验装置和仪器第27-29页
    2.4 检测分析项目和方法第29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试验水质分析项目及方法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试验产气量及磷化氢检测方法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试验污泥酶活性测定方法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试验污泥粒度及形态检测方法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方法第37-41页
第三章 1~第41-48页
    3.1 试验运行工况第41页
    3.2 1~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1~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2~第42-43页
    3.3 1~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1~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2~第44-45页
    3.4 1~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1~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2~第46-47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47-48页
第四章 1~第48-57页
    4.1 1~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1~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2~第50-51页
    4.2 1~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1~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2~第53-54页
    4.3 MBP与酶活性的关系第54-55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5-57页
第五章 1~第57-78页
    5.1 厌氧污泥样品选择与数据预处理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厌氧污泥样品的选择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测序数据处理结果第58-60页
    5.2 DNA浓度检测和PCR扩增结果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DNA浓度检测结果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PCR扩增结果第61页
    5.3 厌氧产磷化氢系统菌群结构比较第61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菌群多样性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菌群相似性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1~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主导菌群的相对丰度第67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物种相对丰度热图第74-76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76-78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8-80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78-79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79-80页
参考文献第80-85页
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第85-86页
附录B 各污泥样品细菌种群的相似值第86-87页
致谢第87页

论文共8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东濠涌深隧排水系统内涝监测与控制优化研究
下一篇: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