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3-17页 |
Abstract | 第17-2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22-32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22-25页 |
1.2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| 第25-27页 |
1.2.1 研究目标 | 第25页 |
1.2.2 研究方法 | 第25-27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| 第27-30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27-29页 |
1.3.2 主要内容 | 第29-30页 |
1.4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| 第30-32页 |
1.4.1 主要创新点 | 第30页 |
1.4.2 研究不足 | 第30-32页 |
第2章 市场势力与支付市场:概念界定及理论发展 | 第32-49页 |
2.1 市场势力 | 第32-36页 |
2.1.1 反垄断分析中的市场势力 | 第32-34页 |
2.1.2 市场势力研究发展的脉络 | 第34-36页 |
2.2 双边市场中的市场势力 | 第36-42页 |
2.2.1 双边市场基础理论 | 第36-39页 |
2.2.2 双边市场中的市场势力与反垄断相关研究 | 第39-42页 |
2.3 支付市场 | 第42-47页 |
2.3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42-45页 |
2.3.2 支付平台的竞争与规制 | 第45-4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3章 双边情况下传统市场势力衡量标准的适用性探讨 | 第49-59页 |
3.1 经典市场势力理论 | 第49-50页 |
3.2 双边市场中市场势力分析的难点 | 第50-53页 |
3.3 双边市场中提价能力的适用性分析 | 第53-5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4章 平台厂商市场势力的分析框架 | 第59-72页 |
4.1 双边市场中的用户关系 | 第59-61页 |
4.2 平台厂商市场势力的体现 | 第61-64页 |
4.2.1 市场势力在平台内部的体现 | 第61-62页 |
4.2.2 市场势力在平台之间的体现 | 第62-63页 |
4.2.3 市场势力在平台内部和外部的传递 | 第63-64页 |
4.3 平台市场势力的影响因素 | 第64-70页 |
4.3.1 平台竞争与市场势力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| 第64-66页 |
4.3.2 交叉网络外部性对平台竞争的影响 | 第66-7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0-72页 |
第5章 市场势力在平台内部的体现与衡量 | 第72-96页 |
5.1 理论机制 | 第72-79页 |
5.1.1 双边市场的内部关系 | 第72-73页 |
5.1.2 平台内市场界定 | 第73-78页 |
5.1.3 平台内市场势力发挥作用的渠道分析 | 第78-79页 |
5.2 基于支付市场的实证检验 | 第79-91页 |
5.2.1 中国银联市场势力的获取 | 第80-84页 |
5.2.2 变量选取与数据特征分析 | 第84-86页 |
5.2.3 数据平稳性、协整分析与结果说明 | 第86-91页 |
5.3 反垄断分析中市场势力在平台内部的体现 | 第91-93页 |
5.3.1 中国银联对商户的垄断行为与支付市场的低效率 | 第91-92页 |
5.3.2 美国卡组织的行为、效率与反垄断分析 | 第92-93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93-96页 |
第6章 市场势力在平台之间的体现与衡量 | 第96-130页 |
6.1 理论机制 | 第96-107页 |
6.1.1 双边市场中的竞争 | 第96-97页 |
6.1.2 相关市场界定与份额的测算 | 第97-101页 |
6.1.3 平台间势力发挥作用的路径分析 | 第101-107页 |
6.2 基于支付市场的实证检验 | 第107-118页 |
6.2.1 支付宝与中国银联的竞争 | 第107-113页 |
6.2.2 变量选取与数据特征分析 | 第113-114页 |
6.2.3 回归分析与结果说明 | 第114-118页 |
6.3 市场势力两个层面的影响机制 | 第118-119页 |
6.4 反垄断分析中市场势力在平台之间的体现 | 第119-129页 |
6.4.1 中国银联对第三方支付的垄断行为与支付市场的低效率 | 第119-120页 |
6.4.2 美国卡组织的竞争、效率与反垄断分析 | 第120-129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29-130页 |
第7章 结论与政策含义 | 第130-135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130-133页 |
7.2 政策含义 | 第133-1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5-148页 |
致谢 | 第148-15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| 第151-152页 |
学位论文评调及答辩情况表 | 第1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