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压条件下PE和ETFE导线火蔓延实验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2-19页 |
1.2.1 国外导线火蔓延研究回顾 | 第12-18页 |
1.2.2 国内导线火蔓延研究回顾 | 第18-19页 |
1.2.3 研究现状小结 | 第19页 |
1.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9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20页 |
1.4 文章结构安排 | 第20-22页 |
第2章 低压导线火蔓延实验平台设计 | 第22-38页 |
2.1 低压舱实验平台 | 第22-27页 |
2.1.1 主要用途和特性 | 第22-23页 |
2.1.2 设备组成和工作原理 | 第23-26页 |
2.1.3 主要参数指标 | 第26-27页 |
2.2 导线搭载实验平台及实验材料 | 第27-29页 |
2.2.1 导线火蔓延实验平台 | 第27-28页 |
2.2.2 实验材料 | 第28-29页 |
2.3 实验仪器及设备 | 第29-32页 |
2.3.1 数码相机 | 第29-30页 |
2.3.2 高速相机 | 第30-31页 |
2.3.3 分析天平 | 第31-32页 |
2.4 实验过程 | 第32-33页 |
2.5 测量方法 | 第33-36页 |
2.5.1 火焰形态 | 第33页 |
2.5.2 滴落周期 | 第33页 |
2.5.3 滴落质量 | 第33-34页 |
2.5.4 火蔓延速度计算 | 第34页 |
2.5.5 滴落上限和滴落下限确定方法 | 第34-35页 |
2.5.6 实验工况 | 第35-36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6-38页 |
第3章 低压条件下PE导线火蔓延熔融滴落理论模型 | 第38-44页 |
3.1 火焰形态 | 第38-39页 |
3.2 模型建立 | 第39-42页 |
3.2.1 模型理论假设 | 第39页 |
3.2.2 理论滴落周期和滴落频率 | 第39-42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4章 低压条件下PE导线实验结果分析 | 第44-58页 |
4.1 PE导线火蔓延熔融滴落过程 | 第44-45页 |
4.2 PE导线的滴落周期 | 第45-46页 |
4.3 PE导线的滴落直径 | 第46-48页 |
4.4 PE导线平均火蔓延速度 | 第48-50页 |
4.5 PE导线熔融滴落上下限 | 第50-56页 |
4.5.1 NiCr-PE导线熔融滴落上下限 | 第50-54页 |
4.5.2 Cu-PE导线熔融滴落上下限 | 第54-56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第5章 ETFE导线和PE导线实验结果分析 | 第58-62页 |
5.1 火蔓延速度 | 第58-59页 |
5.2 火焰形态 | 第59-61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2-66页 |
6.1 结论 | 第62-63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63-64页 |
6.3 展望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4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| 第74页 |